当武陵山珍的招牌在火锅袅袅热气中愈发响亮时,这家深耕野生菌餐饮的企业却因股权纠纷陷入舆论漩涡,从“菌汤第一股”的资本梦想到对簿公堂的股东内讧,武陵山珍的股权迷局不仅揭示了家族企业转型的阵痛,更折射出中小企业在规范化治理中的普遍困境。
股权结构埋隐患:代持与表决权的隐雷
成立于2005年的武陵山珍,以“来自武陵山脉的天然馈赠”为品牌主张,在西南地区迅速扩张,据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创始人团队初期采用平均持股模式,但随着引入外部投资者,股权结构逐渐复杂化,2020年Pre轮融资时,某投资机构通过股权代持持有公司15%股份,这一安排为后续纠纷埋下伏笔。
纠纷的核心聚焦于表决权行使,2022年股东会上,关于是否接受战略投资方提出的全国连锁扩张计划,创始股东与投资方产生严重分歧,投资方依据代持协议要求行使表决权,遭创始团队强烈反对,双方随即陷入法律拉锯战,知情人士透露,代持协议中关于“一票否决权”的模糊条款,正是争议的导火索。
控制权争夺战:董事会席位与公司控制权
这场股权纠纷已演变为全面的公司控制权争夺战,2023年初,投资方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改选董事会三分之二席位,理由是创始团队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重大决策失误”,数据显示,武陵山珍2022年营收增速较上年下滑12%,新开门店存活率不足60%,投资方认为这与创始团队保守的经营策略直接相关。
面对挑战,创始股东则反诉投资方“违反股东协议”,指出其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向第三方转让部分股权,更令人关注的是,双方在核心商标归属问题上存在尖锐对立——武陵山珍主品牌“武陵山珍”及系列子商标的持有权,已成为诉讼中的关键标的,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未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不得向非股东人转让股权,本案中的股权代持与转让行为可能面临法律效力风险。
资本化之路的阵痛:治理规范化与家族传承的冲突
作为老牌餐饮企业,武陵山珍的股权纠纷折射出传统餐饮业资本化转型的典型困境,中国餐饮联盟数据显示,2022年餐饮行业融资事件数量同比下降35%,但平均单笔融资金额逆势增长,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武陵山珍这样的区域品牌面临着“不进则退”的资本化压力。
纠纷背后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家族式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碰撞,创始团队坚持“稳扎稳打”的扩张节奏,而投资方则追求快速复制与资本套现,这种理念冲突在缺乏清晰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下,极易激化为股权争端,北京某律所合伙人表示:“餐饮企业引入资本时,往往重融资轻治理,股权结构设计、决策机制建设等基础工作不扎实,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迷局何解:平衡艺术与治理重构
面对这场控制权之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双方需要回归商业本质,在“企业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下寻求妥协,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股权价值,促成部分股权回购;重新设计董事会表决机制,采用“类别股”平衡各方诉求;签订《股东协议补充条款》,明确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与退出机制。
对武陵山珍而言,这场危机或许成为推动治理变革的契机,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当“一碗菌汤”遇上现代资本规则,唯有构建权责分明的治理架构,才能让这锅来自武陵山的“鲜美”持续沸腾,在消费升级与行业变革的浪潮中,武陵山珍的股权迷局,值得所有传统转型企业深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