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命钱”到“投资股”:一场危险的“变戏法”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这是写在各地扶贫政策文件里的铁律,在一些地方,这条铁律却被悄悄“变通”:原本应用于修路引水、产业扶持、教育医疗的专项扶贫资金,竟被层层包装,投入波谲云诡的股市,成了追逐“高回报”的“股票投资”。
某县曾有一笔500万元的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本计划用于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带动周边200户贫困户增收,但在实际执行中,当地扶贫部门却与某投资公司“合作”,将这笔资金划入一家农业企业的“融资账户”,美其名曰“股权投资”,实则让企业用这笔钱去购买主板股票,结果,市场波动下,股票亏损严重,500万缩水至不足300万,养殖基地项目泡汤,贫困户的分红承诺成了一张空头支票,类似案例并非个例:有的地方将扶贫资金注入地方国企,让其“自主理财”炒股;有的甚至通过信托计划、私募基金等渠道,将民生钱间接投入股市,美其名曰“市场化运作,实现保值增值”。
“创新”还是“违规”?扶贫资金入市的灰色地带
支持者或许会说:“扶贫资金也需要保值增值,适度投资股市能提高收益,让贫困户分更多红利。”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
扶贫资金的本质是“公共属性”,其核心目标是“兜底线、保民生”,而非“逐利增值”,与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具有长期投资属性的资金不同,扶贫资金具有明确的“时效性”和“指向性”——它需要在短期内解决贫困群众的迫切需求,比如让孩子有学上、让病人看得起病、让家庭有稳定收入,股市的高风险性与扶贫资金的“保底”需求天然冲突:牛市时或许能分一杯羹,但熊市一来,本金亏损谁来承担?贫困户本就是风险承受能力最弱的群体,他们的“救命钱”怎能被推向市场赌桌?
更重要的是,扶贫资金入市背后,往往藏着权力寻租和监管失位的阴影,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出成绩”,将资金投入股市,实则是为了与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利益输送;有的部门缺乏专业投资能力,盲目跟风“炒股”,最终导致资金打水漂,更荒诞的是,有的项目甚至没有真实的产业支撑,纯粹是“拆东墙补西墙”,用新扶贫资金填补股市亏损的窟窿,形成恶性循环。
民生钱不容“赌”:守住扶贫资金的“安全线”
扶贫资金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公平的“试金石”,要让这条“线”不断裂,就必须把“安全”二字刻在心上。
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明确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禁区,严禁任何形式的“炒股”“理财”等高风险投资,对扶贫资金的流向实行全流程监管,从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到使用效果,每一笔都要可追溯、可问责,杜绝“暗箱操作”,要强化问责的“利剑”,对违规挪用、滥用扶贫资金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只有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形成震慑。
更重要的是,回归扶贫的“初心”,扶贫资金的价值,不在于账面上数字的“增长”,而在于贫困群众生活的“改善”,与其冒险将资金投入股市博取虚幻的“高收益”,不如脚踏实地用在刀刃上:建一个蔬菜大棚,能让贫困户每月多挣2000元;修一条产业路,能让山里的特产卖出去;资助一个贫困学生,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才是扶贫资金应有的“回报”。
扶贫资金姓“民”,不姓“股”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兑现,扶贫资金承载着千万贫困群众的期盼,它不是可以随意支配的“唐僧肉”,更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赌注”,唯有坚守“民生为本”的底线,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贫困的角落,扶贫资金可以“生钱”,但前提是——它必须先用来“救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