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方案获法院批准,这个曾以“万亿资产”横跨航空、旅游、物流等领域的商业帝国,终于迈出风险化解的关键一步,对于数以万计的投资者而言,重整方案的落地并非终点,尤其是涉及“股票兑付”的承诺与执行,更像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漫长等待,海航兑付股票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体投资者的血汗钱,更折射出中国企业债务危机化解的复杂性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层挑战。
从“资本神话”到“债务困局”:海航危机的由来
海航集团的兴衰,是中国民营企业激进扩张的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从海南岛一间地方航空公司起步,海航通过“买买买”式的并购,逐步构建起覆盖航空(海南航空、天津航空)、旅游(凯悦酒店集团部分股权)、物流(香港货航)、金融(渤海信托)等多元业务的庞大版图,巅峰时期,海航总资产超1.4万亿元,跻身世界500强前列,其股价也曾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白马股”。
高杠杆、跨领域的激进扩张埋下了巨大隐患,2017年起,随着金融去杠杆政策推进,海航的债务问题逐渐暴露:短期债务高企、现金流紧张、资产变现困难,2020年,海航集团最终爆发债务危机,总负债规模高达2万亿,不得不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这一消息不仅让海航自身陷入泥潭,更波及上下游产业链及无数持有其债券、股票的投资者。
重整方案中的“股票兑付”: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在破产重整方案中,“以股抵债”成为海航化解债务的核心手段之一,根据方案,海航将对旗下航空主业(如海南航空)、机场、金融等资产进行整合,通过设立新公司承接优质资产,原债权人(包括债券持有人、供应商等)和部分股东可按比例获得新公司的股权,实现“债转股”,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手中持有的海航股票(如ST海航、ST大集等)有望通过置换新公司股权,最终实现“兑付”。
这一设计被市场视为“救命稻草”,重整方案获批后,*ST海航等股票曾一度暴涨,投资者憧憬着通过“涅槃重生”挽回损失,现实远比预期复杂:新公司股权的估值如何确定?老股东能否真正获得足额兑付?兑付的时间表是否存在变数?这些问题如同一片迷雾,笼罩在投资者心头。
以*ST海航为例,其重整计划显示,普通股股东每10股可获转2.5股海南航空新股权,但新股权的上市流通需满足监管要求,且存在一定的锁定期,更重要的是,新海南航空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能否支撑股价上涨,仍是未知数,不少投资者无奈表示:“股票兑付听起来很美,但等来的可能是‘纸上富贵’,甚至最后一无所有。”
投资者的守望与困境:等待中的焦虑与博弈
对于海航股票的投资者而言,过去几年是一场“过山式”的考验,他们中既有被“海航概念”吸引的散户,也有机构投资者;既有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者”,也有被套牢的“被动等待者”,在兑付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境遇天差地别:部分通过法律途径积极维权的债权人,可能获得更高比例的偿付;而普通股东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接受重整方案。
“从2020年被套到现在,股票从2块多跌到几毛钱,现在说能兑点新股,但新股价多少能不能卖,谁也说不清。”一位持有*ST海航五年的散户投资者在股吧中留言道,这种不确定性,让投资者陷入“割肉不甘心、持有没信心”的困境,更有投资者质疑,重整过程中是否存在“大股东优先偿付、小股东权益受损”的情况,要求更透明的信息披露。
海航股票兑付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债权人、股东、员工、地方政府……每一方的诉求都不同,而重整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盘活资产、保障债权人清偿率”,对于股东而言,其清偿顺序通常排在债权人之后,这意味着在债务危机中,股东往往是风险承担的最后链条之一。
海航案例的警示:资本市场需敬畏规则与风险
海航兑付股票的波折,为中国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它暴露了部分企业盲目扩张、忽视风险管理的弊端——“大到不能倒”的神话终将被高杠杆戳破,任何脱离实体经济的资本游戏,最终都会付出沉重代价,它也考验着市场法治与投资者保护机制:在债务重组中,如何保障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参与权?如何避免“甩锅式”兑付损害市场信心?
对于投资者而言,海航案例更是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尤其是对于财务状况不透明、杠杆率过高的企业,即便其曾经是“行业龙头”,也可能瞬间崩塌,在投资决策中,理性评估企业基本面、警惕“概念炒作”,远比追逐短期热点更为重要。
海航兑付股票的故事仍在继续,投资者的等待或许还要持续数年,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个案例都已深刻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债务风险”的认知,对于市场而言,完善重整法律制度、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度、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是避免类似危机重演的关键;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敬畏市场、理性决策,或许才是穿越周期、守护财富的唯一路径,在海航的废墟之上,中国资本市场正期待一场更健康、更成熟的进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