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浪潮中,总有一些身影因洞悉规律、穿越周期而被尊为“大老”,他们或是叱咤风云的投资家,或是深耕市场的观察者,其言语或犀利如刀,或温润如玉,却总能一语道破股市运行的底层逻辑,为后来者点亮穿透迷雾的灯塔,这些“国内股票大老语录”,不仅是个人经验的凝结,更是中国股市三十年跌宕起伏的智慧缩影。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更是“人性的修行”
“股市中,技术分析是‘术’,基本面研究是‘法’,而认知和心态才是‘道’。”——这是被誉为“中国巴菲特”的但斌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短期市场波动是“投票机”,长期则是“称重机”,投资者真正需要做的是“与伟大企业共成长”,而非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同样强调认知深度的,还有“私募教父”赵丹阳,他曾直言:“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的钱,除非靠运气;但靠运气赚的钱,最后往往靠实力亏掉。”2008年,他因在A股市场率先公开质疑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而声名鹊起,此后更以“宁可错过,不可做错”的谨慎,成为价值投资的践行者,这些语录的核心,都在于提醒投资者:股市没有捷径,唯有不断提升对行业、企业乃至人性的认知,才能在波动中守住本心。
风险是“1”,收益是后面的“0”
“投资的第一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原则是永远记住第一原则。”——沃伦·巴菲特的这句名言,被国内“大老”们奉为圭臬,而“中国证券教父”阚治东则将其本土化为:“股市里活下来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幸运的,而是最懂风险控制的。”
上世纪90年代,阚治东在申银万国任职期间,亲历了A股市场的几轮暴涨暴跌,他多次强调“仓位管理是生命线”:“牛市中要敢于加仓,但必须留足安全边际;熊市里要学会空仓,现金永远是王道。”同样,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在2015年股灾前果断减仓,事后坦言:“我们从不预测市场,但始终敬畏市场——当风险大于收益时,离场是对本金最好的保护。”这些关于风险的警句,如同一道道“安全阀”,提醒投资者:收益是诱惑,风险是陷阱,唯有守住“不亏钱”的底线,才能让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
长期主义,是与时间做朋友
“股票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格雷厄姆的智慧,被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引入中国后,成为许多“大老”的投资圣经,张磊在《价值》一书中写道:“投资的核心是理解价值、创造价值,而价值的释放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
“做投资,要像种树一样,既要仰望星空(看行业趋势),也要脚踏实地(看企业基本面)。”这是“医药股投资女王”冯柳的投资哲学,他擅长“逆向投资”,在市场恐慌时买入被错杀的优质企业,然后耐心等待价值回归:“我赚的是‘企业成长的钱’和‘市场纠偏的钱’,前者需要时间,后者需要耐心。”同样,前华夏基金经理王亚伟以“擒牛股”闻名,但他强调:“真正的牛股,不是靠‘炒’出来的,而是靠‘等’出来的——等企业业绩兑现,等市场认知觉醒。”这些关于长期主义的语录,戳中了股市的真相:短期的投机或许能带来暴富,但唯有长期的价值投资,才能穿越牛熊,实现财富的复利增长。
敬畏市场,而非战胜市场
“不要试图预测市场,因为没有人能 consistently 准确预测短期走势。”——这是“股神”巴菲特的忠告,也是国内“大老”们的共识,前嘉实基金董事长赵学军曾直言:“我做了20年基金经理,最大的体会是——市场永远是对的,我们只能适应市场,不能战胜市场。”
“在股市里,‘敬畏’二字比‘聪明’更重要。”这是“私募一哥”徐翔的口头禅,尽管他的投资风格以“快准狠”著称,但他始终强调:“交易必须顺应市场趋势,逆势而为就像螳臂当车。”同样,前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认为:“投资要‘取势、明道、优术’——‘取势’就是认清市场大势,‘明道’就是理解商业本质,‘优术’就是优化交易策略,而‘取势’的前提是敬畏市场。”这些语录的核心,都在提醒投资者:市场是复杂多变的,任何试图“战胜市场”的 arrogance ,最终都会被市场狠狠教训。
语录是灯塔,行动是航船
“国内股票大老语录”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必胜公式”,而在于传递“生存智慧”,它们或如明灯,照亮投资的方向;或如警钟,警示风险的陷阱;或如钥匙,开启认知的大门,但归根结底,语录只是“指南针”,真正的航行,需要投资者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认知、心态和能力。
正如但斌所言:“投资是一场孤独的修行,重要的不是你走了多远,而是你能否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波动中坚守初心。”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这些“大老语录”不仅是智慧的传承,更是前行的力量——唯有敬畏市场、认知自我、长期坚持,才能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