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套牢”到“主动风控”的进阶指南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在基金投资中,“止损”常被投资者视为“反人性”的操作——既怕卖飞牛基,又怕深套不止损,市场波动是常态,没有永远的“只涨不跌”,科学设置止损点,本质是通过纪律性规则控制风险,让投资从“凭感觉”转向“靠策略”,本文将从实战角度,拆解基金止损的核心逻辑、具体方法及场景应用,帮助投资者建立“不止损=最大风险”的清醒认知,掌握“主动风控”的核心能力。
为什么必须设置止损?——不止损的“隐性成本”
很多投资者对止损存在误解:“长期持有就不需要止损”“止损就是割肉认输”,但现实是:不止损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放任。
- 时间成本:若重仓基金因业绩暴雷或行业下行持续下跌(如2021年教育行业基金、2022年互联网基金),可能数年无法回本,错失其他投资机会;
- 机会成本:深套后投资者常因“回本心态”加仓摊薄成本,反而放大亏损(如“金字塔式加仓”若未止损能导致仓位过重);
- 心理成本:长期浮亏会导致焦虑、决策变形,甚至“躺平摆烂”,最终被迫在低位割肉。
数据显示,2022年A股权益型基金平均回撤超20%,若未设置止损,投资者需上涨25%才能回本;若及时止损10%,后续仅需上涨11%即可弥补亏损。止损不是“认输”,而是为保留“再战之力”。
止损的核心逻辑:不止于“价格”,更重“逻辑”
止损的本质是“投资逻辑的终止”:当买入基金的核心逻辑被破坏时,无论盈亏都应离场,止损需结合“价格指标”与“基本面/市场面逻辑”,避免机械式“死守”或“乱割”。
- 价格止损:以买入成本为基准,设定百分比或技术指标触发点(如-10%、破位20日均线);
- 逻辑止损:基金底层资产(行业、个股)发生质变(如政策转向、业绩暴雷)、基金经理策略失效(如风格漂移、换人频繁)、市场系统性风险来临(如熊市初期),即使价格未触发止损点,也需主动退出。
实战止损方案:4类方法+3类场景适配
不同类型的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指数型),因波动率、持仓逻辑不同,需采用差异化的止损策略,以下结合实战案例,拆解4类主流止损方法及场景应用。
▍方法1:技术位止损——适合指数基金、行业主题基金
逻辑:基于技术指标,以关键支撑位或趋势线为止损线,适用于波动规律较强的指数或行业基金(如沪深300、半导体、新能源)。
操作步骤:
- 确定关键支撑位:通过K线图(如前低、平台低点)、均线系统(如20日、60日均线)、趋势线(连接低点的上升支撑线)找到价格“心理关口”;
- 设定止损幅度:若支撑位较买入价跌幅达X%(如5%-15%),触发止损;
- 动态调整:若基金上涨,支撑位需上移(如买入价10元,支撑位9.5元止损;涨至12元后,支撑位上移至11.4元,即回撤5%止损)。
案例:某投资者2023年6月买入半导体ETF(买入价1.2元),参考前低支撑位1.08元(-10%),设置止损线,2023年8月该ETF跌至1.08元,触发止损,随后半导体板块继续下跌至0.95元,成功规避13%的后续亏损。
注意:震荡市中技术位易被“假突破”误伤,可结合成交量(如放量跌破支撑位更有效)或MACD死叉确认。
▍方法2:比例止损——适合主动权益基金、新手投资者
逻辑:以买入成本为基准,设定固定回撤比例(如-8%、-15%),操作简单,适合缺乏技术分析能力的新手,或对基金经理有信心但需控制单只基金亏损幅度的场景。
操作步骤:
- 根据风险偏好定幅度:保守型投资者建议-5%至-10%,激进型可放宽至-15%至-20%;
- 分批建仓降低止损冲击:若单只基金计划投入10万元,分3笔买入(3万/3万/4万),每笔独立设置止损线(如第一笔买入后成本A,止损A-8%;第二笔买入后成本B,止损B-8%),避免一次性买入导致止损点过窄;
- 严格执行纪律:避免因“回本幻想”调整止损点(如买入后跌-5%,想“等反弹再卖”,结果跌至-15%)。
案例:某新手投资者2024年1月买入消费主题基金(成本1.5元),设置-10%止损线(1.35元),2024年3月基金跌至1.35元,严格执行止损,随后消费板块受数据不及预期影响继续下跌至1.2元,避免亏损扩大。
▍方法3:最大回撤止损——适合稳健型基金、长期投资者
逻辑:以基金历史最大回撤(Max Drawdown)为参考,设定“不能承受的回撤阈值”,适合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者(如债券基金、FOF)。
操作步骤:
- 查询基金历史回撤:通过天天基金、晨星等平台,查看近3-5年最大回撤(如某债券基金历史最大回撤为-3%,某偏股混合基金为-25%);
- 设定“安全垫”:若基金历史最大回撤为-20%,投资者可设置“最大回撤阈值-15%”(即容忍能力略高于历史极值,避免频繁止损);
- 触发即离场:当基金净值从近期高点回落超过阈值时,立即止损。
案例:某投资者2023年持有二级债基(历史最大回撤-2.5%),设置“最大回撤-2%”止损线,2024年Q1债市调整,该基金回撤达2.1%,触发止损,随后债市企稳反弹,但投资者已规避潜在风险。
▍方法4:基本面止损——适合主动基金、重仓个股/行业基金
逻辑:当基金底层资产的基本面发生恶化时,即使价格未触发技术止损,也需离场,这是“价值投资”的核心风控手段,尤其适合依赖基金经理主动选股/行业的基金。
触发场景:
- 行业层面:政策转向(如教培“双减”、地产“三道红线”)、行业景气度断崖式下滑(如2021年后消费电子需求萎缩);
- 个股层面:持仓股暴雷(如财务造假、重大诉讼)、基金经理变更(尤其投资风格突变,如从“成长价值”转向“题材炒作”);
- 基金层面:基金规模异常变化(如规模从10亿缩水至1亿,可能面临清盘风险)、策略漂移(如宣称“消费投资”却重仓新能源)。
案例:某投资者2022年持有某医药基金,重仓“某创新药企”,2023年Q2,该药企临床失败公告发布,单日股价跌停,基金净值单日下跌-5%,投资者立即检查持仓发现该药企占比超15%,且医药行业政策集采持续降价,触发“基本面止损”,3周内全部赎回,规避后续20%的净值回撤。
止损的“进阶心法”:避免3大误区,提升胜率
止损不是“万能钥匙”,错误的止损逻辑会导致“频繁割肉”或“深度套牢”,需避开以下3大误区:
误区1:“不止损=长期持有,一定能回本”
真相:长期持有≠必然回本,若基金底层资产持续恶化(如*ST股退市、行业被淘汰),可能“归零”,数据显示,2020-2023年A股退市公司超60家,重仓相关基金的投资者若不止损,可能血本无归。
误区2:“止损后涨上去了,就是卖飞”
真相:止损的核心是“控制风险”,而非“卖在最低点”,即使止损后基金反弹,也需反思:当初买入的逻辑是否还在?若逻辑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