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分化,结构性行情凸显
假设日期为2023年10月27日),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分化格局,上证指数早盘低开后弱势震荡,午后在金融板块的带动下小幅回升,最终收报3024.39点,上涨0.28%;深证成指则表现相对疲软,下跌0.73%,创业板指下跌1.05%,市场成交量有所萎缩,两市合计成交约8500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超30亿元,显示外资对当前位置仍存谨慎。
行业板块方面,煤炭、石油等周期板块因国际油价波动走强,电力、公用事业等防御板块表现稳健;而新能源、半导体等成长板块持续调整,拖累深市指数,值得注意的是,医药板块在政策预期与业绩预期的双重博弈下,内部出现显著分化,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
股票市场:存量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
当前A股市场处于存量资金博弈阶段,增量资金入场意愿不足,市场热点轮动加快,结构性特征明显,从宏观层面看,国内经济复苏进程虽有波折,但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8%,好于市场预期,为股市提供了基本面支撑,海外方面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仍对市场情绪形成压制。
操作策略上,建议投资者以“业绩为锚,政策为纲”,重点关注三条主线:一是顺周期板块中具备业绩支撑的细分领域,如化工、有色金属等;二是高股率、低估值的蓝筹股,如金融、消费等,可作为防御配置;三是三季报预增幅度较大的成长股,尤其是符合产业趋势的方向,需警惕高位题材股的补跌风险,控制仓位,避免盲目追涨。
医药板块:政策与业绩博弈下的攻防之道
作为医药板块,近期政策与业绩的博弈成为市场主线,板块内部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分化格局。
政策端,国家医保局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开展新批次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但同时也强调“确保供应稳定、质量可靠”,市场对政策冲击的担忧有所缓解。“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中关于创新药、医疗器械的支持政策持续推进,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长期成长动力。
业绩端,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医药行业需求逐步恢复,三季报数据显示,部分创新药企业、医疗器械公司以及中药龙头企业业绩表现亮眼,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而部分依赖集采的仿制药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承压,股价持续承压。
细分领域机会:
- 创新药与生物科技:随着医保谈判规则优化,创新药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企业有望获得溢价,关注处于临床后期、管线丰富的创新药企。
-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尤其在高端影像设备、体外诊断等领域,具备技术突破的企业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 中药与消费医疗:中医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品牌中药企业业绩稳健;消费医疗则受益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口腔、眼科等领域需求复苏明显。
风险提示:需警惕集采范围扩大、医保控费政策超预期等风险,避免布局业绩承压、管线单一的中小企业。
明日市场展望:关注三季报收官与政策动向
展望后市,随着三季报披露进入尾声,业绩将成为市场短期核心驱动力,预计市场仍将延续结构性行情,板块轮动或将加快,投资者需重点关注:
- 三季报表现:重点关注业绩超预期的细分领域龙头,尤其是医药、消费等行业;
- 政策信号:国内是否有稳增长政策加码,以及美联储议息会议对全球市场的影响;
- 资金流向:北向资金的变化以及主力板块的资金进出情况。
总体而言,当前市场处于底部区域,虽短期波动难免,但中长期配置价值逐步显现,建议投资者保持耐心,均衡配置,重点关注业绩确定性高、政策受益度大的板块,在震荡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