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股票本是连接企业与投资者的纽带,是企业融资发展、分享成长红利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发行股票太多”的现象逐渐引发关注:无论企业质地优劣、融资需求大小,纷纷涌向IPO(首次公开募股)或增发市场,仿佛“上市即成功”“圈钱即目的”,这种对股票发行的过度依赖,不仅扭曲了资本市场的本源功能,更埋下了企业空心化、市场失序、投资者受损的隐患,值得警惕与反思。
“发行股票太多”的表现:从“融资需求”到“融资冲动”
当前,“发行股票太多”并非指绝对数量上的过剩,而是结构失衡、动机异化的“过度发行”,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圈钱式”扎堆上市,部分企业将上市视为“圈钱捷径”,而非规范治理、提升竞争力的起点,有的企业业绩平平却急于IPO,募资远超实际需求,资金闲置或盲目扩张;有的“突击入股”“财务造假”只为闯关上市,上市后业绩“变脸”、股价暴跌,损害投资者利益。
二是“解渴式”频繁增发,已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形成路径依赖,动辄启动定向增发、公开增发,却忽视债务融资、内源融资等其他渠道,有的企业明明现金流充裕,仍以“补充流动资金”“扩大产能”为由增发,实则变相输送利益;有的甚至通过“增发-并购-再增发”的循环,推高股价、套现离场,掏空上市公司。
三是“融资饥渴症”蔓延,无论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赛道,无论企业处于初创期、成长期还是成熟期,都倾向于通过股权融资“输血”,这种“重股权、轻债权”“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导致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被过度放大,“投资价值”却被严重挤压。
过度发行股票的深层危害:从“市场失灵”到“经济风险”
过度发行股票的本质,是对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背离,其危害渗透至企业、市场与经济全局:
对企业而言,易陷入“融资陷阱”,股权融资虽无还本压力,但过度稀释股权将导致创始人控制权旁落,甚至引发“野蛮人”入侵;缺乏约束的募资资金可能被用于低效投资或金融套利,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正如部分“巨无霸”企业上市后规模膨胀却利润下滑,最终沦为“僵尸企业”。
对市场而言,冲击“生态平衡”,大量低质量企业涌入,拉低上市公司整体水平,导致市场“劣币驱逐良币”;频繁融资抽离市场流动性,加剧股价波动,中小投资者成为“接盘侠”;而过度依赖股权融资,也推高了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形成“资产泡沫”,一旦破裂将引发系统性风险。
对经济而言,扭曲“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市场本应将资金引导至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等急需领域,但过度发行股票导致资金流向“短平快”的套利项目,而非需要长期投入的制造业、硬科技等领域,这种“脱实向虚”倾向,削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治理之策:回归本源,让资本市场“良性循环”
破解“发行股票太多”的困局,需从制度设计、企业理念、市场生态多维度发力,让资本市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共享发展成果”的初心:
一是严把发行入口,强化“审核问询”与“退市出口”,监管部门需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IPO、增发实行“穿透式”审核,严惩财务造假、利益输送等行为;同时畅通退市渠道,让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及时出清,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二是优化融资结构,引导企业多元融资,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融资方式:成熟型企业可发展公司债、可转债等债权融资;科技型企业可利用科创板、北交所等差异化板块,吸引长期资本;同时推动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工具,盘活存量资产。
三是强化投资者回报,重塑“投资文化”,完善分红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将利润分配与融资行为挂钩;鼓励回购注销,减少“僵尸式”股权;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市场从“炒概念”转向“投价值”,形成“融资-发展-回报”的良性循环。
股票发行是资本市场的“血液”,但“血液过多”反而会导致“机体浮肿”,唯有打破“融资依赖症”,让发行规模与企业质量相匹配、融资需求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资本市场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器”、投资者财富增值的“稳定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