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快递行业以“日均业务量超亿件”的规模震惊世界,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快递市场,作为行业发展的“资本镜像”,快递公司股票的起伏不仅折射出行业本身的变革与增长,更与电商消费、物流基建、宏观经济等深度绑定,从“通达系”的百亿市值竞赛,到顺丰的“高端化突围”,再到极兔的“逆袭神话”,快递股的故事始终充满看点,在行业增速放缓、成本高企、竞争格局重塑的当下,快递公司股票的投资逻辑正经历深刻调整。
行业高增长奠定股票投资“黄金时代”
快递股的崛起,本质上是中国电商红利与物流效率革命的双重结果,2010年以来,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爆发式增长,推动快递业务量从2010年的23.4亿件飙升至2023年的1320.7亿件,13年间增长超56倍,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这种“业务量-营收-利润”的正向传导,直接转化为快递公司的股价表现。
以“通达系”(中通、圆通、申通、韵达、百世)为例,2016年前后,随着快递行业“以价换量”的竞争策略逐渐被市场接受,企业通过加盟制快速扩张网络规模,市占率集中度提升,带动营收高增,中通快递2016年美股上市后,股价两年内涨幅超300%;2020年回归港股,上市首日即涨超40%,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顺丰控股则凭借“直营模式+高端服务”的差异化定位,在2021年创下124元/股的历史高点,A股市值突破6000亿元,成为快递板块的“市值一哥”。
彼时,市场对快递股的普遍认知是“电商的卖水人”——只要电商消费持续增长,快递行业就能躺着赚钱,这种逻辑下,快递股被视为兼具成长性与防御性的优质资产,机构资金长期看好,股价水涨船高。
竞争白热化:从“量价齐升”到“利润保卫战”
高增长的光环之下,行业“内卷”早已埋下隐患,2019年后,快递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单票收入从2010年的24.6元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10.2元,降幅近60%,价格战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通达系”加盟商为抢占市场份额主动降价,甚至出现“单票亏损1元”的极端案例;极兔速递以“低价+补贴”策略从东南亚杀入中国市场,用两年时间将市占率从0%提升至10%以上,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直接侵蚀了企业利润,申通快递2020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4亿元,韵达2021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6%,即便是行业龙头中通,2022年单票利润也较2019年腰斩,利润的缩水让快递股的估值逻辑从“成长故事”转向“盈利能力考验”,股价进入震荡调整期:2021年至2023年,顺丰控股股价累计下跌超40%,中通港股股价跌幅超50%,市场对快递股的热情明显降温。
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并未逆转,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23年快递行业CR8(前八家集中度)达到84.8%,较2015年提升12个百分点,头部企业通过“价格战淘汰中小玩家+技术降本增效”的策略,逐步巩固优势,中通通过自动化分拣设备将单票操作成本降至0.8元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顺丰则通过“天网+地网+信息网”的立体物流网络,在高端市场保持30%以上的份额,这种“强者恒强”的格局,让头部快递股在短期阵痛后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新增长引擎:从“电商依赖”到“多元扩张”
面对传统电商快递增速放缓(2023年电商快递业务量占比超70%,但增速降至个位数),快递公司纷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为股票注入新的想象空间。
一是供应链物流与冷链业务,顺丰控股早在2014年便切入供应链市场,为汽车、电子、医药等行业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2023年供应链及国际业务营收占比已达25%,成为其第二增长极,京东物流则依托京东商城的冷链优势,将生鲜冷链业务拓展至外部客户,2023年冷链物流收入同比增长超50%。
二是国际快递与跨境物流,随着跨境电商的爆发,海外市场成为快递企业的“新蓝海”,中通2023年在泰国、越南布局分拨中心,国际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20%;圆通通过收购先达国际,加速东南亚、中东等区域的网络渗透,政策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与RCEP生效进一步降低了跨境物流成本,为快递企业出海提供了红利。
三是即时配送与同城物流,美团、京东到家等平台的崛起,催生了“小时达”配送需求,顺丰同城2023年营收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25%,独立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300亿港元;通达系也纷纷推出“即时配”子品牌,切入同城电商、社区团购等场景。
这些新业务的拓展,正在重塑快递股的估值逻辑:市场不再仅关注其电商快递的“量”,更看重其供应链、国际、即时配送等业务的“质”——高毛利、高壁垒的多元化业务占比提升,有望推动快递股从“周期股”向“成长股”转变。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谁主沉浮?
站在2024年的节点,快递公司股票的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方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3年国务院《“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快递行业作为现代物流的核心环节,有望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获得支持,技术降本增效空间巨大,AI调度、无人机配送、智能仓储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目前快递行业人力成本占比超50%),提升运营效率,消费升级推动高端需求增长,随着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的兴起,对快递的时效性、安全性要求提升,顺丰、京东物流等高端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扩大。
挑战方面:价格战虽趋缓但未终结,2023年行业单票收入同比仅微增0.5%,盈利修复仍需时间;人工、燃油等成本刚性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DHL、UPS等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仍具优势,国内企业出海面临品牌与技术壁垒。
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快递股需关注三个维度:一是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在价格战和成本控制中更具韧性;二是业务结构,供应链、国际等高附加值业务占比高的企业,抗周期性更强;三是技术投入,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能在长期竞争中构筑护城河。
快递公司股票的涨跌,是中国物流行业从“大”到“强”的缩影,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快递行业的转型阵痛必然反映在资本市场波动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电商经济的“毛细血管”,快递行业的需求基础依然稳固,而技术创新与业务扩张正在打开新的增长天花板,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穿越短期波动,把握行业集中度提升与结构升级的主线,或许能在快递股的故事中,找到属于“中国物流”的时代红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