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出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部分个股在北向资金(港资)持续流出的背景下,股价却逆势走强,甚至创下阶段新高,这一“港资流出、股票上涨”的反常组合,打破了“北向资金是市场风向标”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讨论: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对抗外资的撤离?这类上涨行情能否持续?
现象观察:当“聪明钱”撤离,谁在推动股价上涨?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北向资金整体呈现净流出态势,尤其在部分消费、金融板块中,外资持股比例显著下降,然而与此同时,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部分个股却走出独立行情,期间股价涨幅超过20%,期间北向资金对这些个股的持股量甚至减少超5%,某新能源龙头股在3月北向资金净卖出12亿元的情况下,股价逆势上涨15%,成交额不降反升,换手率提升至8%以上。
这种“外资撤离、内资承接”的格局,并非个例,Choice统计显示,2023年以来A股市场中,北向资金净流出但股价上涨的个股占比达12%,主要集中在成长科技、国企改革及高股息板块,这一现象表明,A股市场的定价权正从“外资主导”向“内外资博弈”甚至“内资主导”过渡。
逻辑拆解:三大力量对冲外资流出压力
港资流出与股价上涨的背离,本质上是市场多空力量再平衡的结果,具体来看,有三类资金在“接盘”外资撤离带来的抛压,同时推动股价上行:
产业资本与“国家队”托底
部分优质个股在遭遇外资抛售时,产业资本(大股东、高管)选择增持,国家队(社保基金、证金公司)或产业基金适时入场,形成“政策底”与“价值底”的双重支撑,某半导体设备企业在北向资金减持期间,大股东宣布斥资5亿元回购股份,同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增持2%,股价迅速企稳反弹。
内资机构调仓换股,聚焦“自主可控”
在外资流出期间,公募基金、私募等内资机构正加速调仓,受地缘政治、产业链安全等因素影响,内资从外资偏好的消费、医药等“外资重仓股”撤离,转向半导体、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自主可控”领域;在经济复苏预期下,内资更青睐业绩确定性高、政策支持的成长板块,这种“内资结构性加仓”对冲了外资流出的负面影响,甚至推动相关个股上涨。
散户情绪与主题炒作升温
在市场情绪回暖阶段,散户资金往往成为“追涨”的重要力量,当某个板块(如人工智能、国企改革)出现政策利好或题材催化时,散户资金通过杠杆资金(融资融券)、ETF申购等方式集中入场,形成“资金蜂拥—股价上涨—外资借机离场”的循环,某AI概念股在北向资金连续5日净卖出的情况下,因散户单日买入额超20亿元,股价涨停。
深层原因:市场定价逻辑的“去外资化”趋势
“港资流出、股票上涨”的现象,折射出A股市场定价逻辑的三大变化:
一是从“外资溢价”到“内资定价”,过去,北向资金被视为“聪明钱”,其流入流出常引发市场跟风,但随着内资机构规模壮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26万亿元)、散户投资结构优化(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提升至20%),A股定价权正逐步向内资转移,内资更关注国内政策、产业趋势和业绩基本面,对外资流动的敏感性降低。
二是从“价值投资”到“主题投资”并存,外资偏好消费、金融等价值股,而内资在政策驱动下更青睐成长科技、国企改革等主题,当两类资金持仓结构分化时,即便外资流出,内资的主题炒作也能推动股价上涨,2023年“中特估”行情中,多只国有银行股在北向资金减持的情况下,因内资追捧而走强。
三是从“短期博弈”到“长期逻辑”强化,部分优质企业的股价上涨,并非短期资金博弈,而是基于长期逻辑的认可,新能源龙头尽管遭遇外资减持,但市场对其全球市占率、技术壁垒的信心未减,内资基于“碳中和”长期战略持续买入,支撑股价上行。
风险提示:警惕“逆势上涨”的可持续性
尽管“港资流出、股票上涨”的现象存在合理性,但投资者需警惕潜在风险:
- 内资承接能力有限:若外资持续大幅流出,内资若无力承接,可能引发股价补跌;
- 主题炒作退潮:依赖情绪和题材的上涨缺乏基本面支撑,一旦热点切换,股价易大幅波动;
- 业绩证伪风险:部分个股上涨与基本面脱节,若后续业绩不及预期,将面临“戴维斯双杀”。
“港资流出、股票上涨”并非市场悖论,而是A股走向成熟、定价权多元的阶段性表现,它反映出内资力量的崛起、市场结构的优化,以及投资者逻辑的分化,随着内外资博弈常态化,A股或更少“单边依赖”,更多“内生驱动”,对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外资流动,不如聚焦企业长期价值与产业趋势,在分化行情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