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股票都跌”——这几乎是A股投资者心照不宣的“魔咒”,每逢长假前夕,无论是春节、国庆还是小长假,社交媒体上总会涌现出类似的调侃:“赶紧清仓,不然又要‘躺平’过节了”“节前不跑路,节后两行泪”,这种看似戏谑的说法,背后却折射出投资者对市场情绪、资金面和政策面的复杂心态。“过节必跌”真的是A股无法摆脱的宿命吗?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节日魔咒”:是巧合还是规律?
所谓“节日效应”,并非A股独有,但在A股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回顾历史数据,过去十年间,主要节假日前(如春节前一周、国庆前一周),上证指数确实多次出现下跌或震荡走势,部分年份跌幅甚至超过3%,2018年春节前一周,上证指数下跌4.57%;2021年国庆前一周,跌幅达4.55%,这种“跌多涨少”的规律,让“过节股票都跌”的说法深入人心。
究其原因,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市场短期情绪与资金面博弈的结果。长假不确定性引发资金避险,A股市场实行T+1交易制度,长假期间国内外可能发生重大事件(如政策调整、海外市场波动、突发新闻等),投资者担心节后开盘出现跳空缺口,往往选择在节前卖出股票、持币观望,导致市场交投清淡,抛压增大。机构资金调仓与获利了结,年底或季末,机构投资者会进行年终结算、调仓换股,节前集中卖出涨幅较高或流动性较差的股票,以锁定收益、降低持仓风险,进一步加剧市场调整压力。宏观经济数据空窗期:节前通常缺乏重要经济数据发布,市场缺乏明确的方向指引,更容易受短期情绪主导,出现“多看少动”的观望氛围。
“魔咒”之下:市场逻辑正在悄然变化
尽管“节日效应”在过去屡应验,但将其视为绝对规律显然过于片面,随着市场制度的完善、投资者结构的优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一“魔咒”的效力正在逐渐减弱。
外资与长期资金的入场改变了市场生态,近年来,A股纳入国际指数(如MSCI、富时罗素)的比例不断提升,北向资金成为市场重要的“稳定器”,长假期间,外资可能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看好而逆势布局,节后开盘往往带来增量资金,对冲节前抛压,2023年春节前,尽管市场震荡调整,但北向资金仍持续净流入,节后上证指数反而上涨2.18%。
政策面与产业趋势的支撑作用增强,当市场处于政策红利期或产业上行周期时,节前调整反而为节后布局提供机会,比如2020年国庆节前,受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板块景气度推动,市场虽有震荡但整体强势,节后延续上涨趋势,上证指数10月份上涨7.82%,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实施,A股市场优胜劣汰加剧,优质资产稀缺性凸显,长期资金更倾向于“逢低吸纳”,而非盲目避险。
更重要的是,投资者结构日趋成熟,随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提升,市场交易逻辑从短期投机向长期投资转变,部分理性资金会利用节前市场情绪低迷、估值回调的机会,加仓被错杀的优质标的,反而形成“黄金坑”。
理性应对:在“节日魔咒”中寻找机会
面对“过节股票都跌”的迷思,投资者更需要保持理性,避免陷入“羊群效应”,与其盲目跟风抛售或抄底,不如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一是区分市场环境与个股质地,如果市场处于熊市或下行趋势中,节前避险确实有必要;但如果市场处于牛市或结构性上涨行情中,节前调整往往是布局良机,个股表现与市场整体走势并非完全同步,业绩优良、成长性高的标的,即使在节前也可能逆势上涨,节后延续强势的概率更大。
二是关注长假期间的内外因素变化,节前需密切关注政策面(如央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海外市场(如美股走势、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行业动态(如新技术突破、重大订单等),这些因素可能成为节后市场方向的关键变量,2024年春节前,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政策利好频出,相关板块逆势走强,节后延续涨势。
三是做好资产配置与仓位管理,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短期市场波动无需过度担忧,合理的仓位配置(如核心资产+卫星仓位)、定投策略,可以有效平滑市场风险,避免因节前情绪化操作而错失后续行情,对于短线投资者,则需控制仓位,设置止损止盈点,避免因小失大。
“过节股票都跌”更像是一种市场情绪的放大镜,而非必然的规律,在投资中,没有绝对的“魔咒”,只有不变的人性与变化的市场,与其被短期情绪裹挟,不如回归投资本质:关注企业价值、把握产业趋势、做好资产配置,正如巴菲特所言:“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当市场因“节日效应”出现非理性调整时,或许正是理性投资者布局未来的良机,毕竟,投资是一场马拉松,短期的节日波动,终将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