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年艰难重整,曾经叱咤风云的海航集团终于迈出了向债权人清偿股票的关键一步,海航股票清偿方案的出台,不仅牵动着数万债权人的心,也标志着这家昔日航空巨头的债务重组进入了实质性的兑付阶段,这看似曙光初现的方案,背后却交织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与未解的难题。
方案出台的背景:从危机到重整的漫长跋涉
海航集团曾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业务版图涵盖航空、旅游、物流、资本等多个领域,激进扩张和复杂的关联交易最终使其深陷债务泥潭,2021年,海航集团正式宣布破产重整,成为中国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重整案例之一。
重整的核心在于解决高达数千亿的债务问题,在漫长的重整过程中,海航集团通过资产处置、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逐步剥离非核心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而针对为数众多的股票类债权人(主要包括购买海航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以及部分非上市股权的债权人),如何设计一个公平、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清偿方案,便成为了重整工作的重中之重。
方案的核心内容:以股抵债,分步实施
根据披露的信息,海航股票清偿方案的核心原则是“以股抵债”,即债权人通过持有的债权获得海航集团重整后新设或承接的股权,从而实现部分债权的清偿,具体方案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点:
- 清偿对象:主要针对在特定基准日登记在册的符合条件的股票类债权人,包括海航系上市公司(如海航控股、海南航空、ST海投等)的中小股东、优先股股东,以及持有海航集团非上市股权的债权人等。
- 清偿比例:这是债权人最为关注的焦点,由于海航集团债务规模巨大,可用于清偿的股权价值有限,因此清偿比例通常不高,可能在几个百分点到二十几个百分点之间,具体比例取决于债权的性质、金额以及对应股权的评估价值,这意味着债权人可能只能收回部分本金,其余部分将承担损失。
- 支付方式:方案通常会采用“现金+股票”、“纯股票”或“股票+信托受益权”等多种组合方式,除了直接获得海航系上市公司的股票外,部分债权人还可能获得海航集团重整后新设立的其他平台公司的股权,或通过信托计划等方式间接持股。
- 锁定期与流通限制:为保障新注入股权的稳定性和公司长远发展,获得的股票通常设有一定的锁定期,锁定期满后方可根据市场情况逐步减持。
- 实施步骤:方案会明确清偿的实施时间表、债权申报与核实、股权登记、股份划转等具体流程。
方案的多维解读:希望与争议并存
海航股票清偿方案的出台,对于债权人而言,无疑是漫长等待后的一丝慰藉,它意味着债权人有机会通过持有股权,分享海航集团重整后可能带来的转机,尽管这种机会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
积极方面:
- 部分挽回损失:相较于血本无归,以股抵债为债权人提供了一种挽回部分损失的可能。
- 保留潜在收益权:如果海航集团重整成功,未来经营改善,债权人持有的股权可能获得增值。
- 推动重整进程:方案的出台有助于加速海航集团整体债务重组的完成,为企业的重生扫清障碍。
-
争议与挑战:
- 清偿比例偏低:对于许多债权人来说,较低的清偿比例难以弥补其巨大的投资损失,方案的可接受度面临考验。
- 股权价值的不确定性:海航系上市公司股票在重整后能否真正走出困境,股价能否回升,存在极大变数,债权人可能面临“二次损失”的风险。
-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在复杂的债务重组中,如何平衡不同类型债权人的利益,特别是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 方案执行的复杂性:涉及债权人数量庞大、股权结构复杂,方案的具体执行过程可能面临诸多操作难题和法律纠纷。
未来展望:重整之路依然漫长
海航股票清偿方案的公布,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关键一步,对于海航集团而言,清偿方案的顺利实施是重整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经营管理的改善、核心竞争力的重建以及盈利能力的恢复,这需要管理层的智慧、战略投资者的支持以及全体股东的共同努力。
对于债权人而言,需要理性看待清偿方案,充分评估以股抵债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在方案执行过程中,保持沟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海航股票清偿方案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化解巨额债务而做出的艰难选择,它承载着债权人挽回损失的期望,也考验着重整各方的执行能力,海航集团能否真正涅槃重生,股权价值能否得到市场认可,仍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无论如何,这一方案的推进,为中国企业破产重偿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案例经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