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中国A股市场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从严监管”和“常态化退市”的政策导向下,A股市场见证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退市潮”,众多投资者和业内人士都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核心问题:2018年退市股票多少? 这个数字不仅反映了监管层的决心,也预示着A股市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要准确回答“2018年退市股票多少”,我们需要明确“退市”的定义,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退市不仅指股票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交易市场摘牌,也包括被强制终止上市的情形,根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数据,2018年全年,A股市场共有4家公司股票被强制终止上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退市”。
这4家退市公司分别是:
- 吉林烯碳(000787.SZ):因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2016年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深交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 st烯碳(原000787.SZ,现已退市):同上。
- 中弘退(000979.SZ):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面值(1元),成为A股市场首只“面值退市”股票,深交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 st长生(002680.SZ):因主要子公司因问题疫苗事件被停产整顿,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2017年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深交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4家退市,这个数字在当时看来似乎并不庞大,但其背后的意义却远超数字本身。
“面值退市”的出现是一个重要信号,中弘退的退市,开创了A股市场因股价连续低于面值而退市的先河,这表明,在注册制改革的大方向下,市场化的退市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力量得到了尊重,垃圾股的“壳价值”被极大削弱。
退市原因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连续亏损、净资产为负等财务指标退市外,还出现了因重大违法违规(如st长生)和市场化交易原因(如中弘退)导致的退市,体现了退市制度的完善和监管的全面性。
监管层的“零容忍”态度明确,2018年,证监会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畅通“出口”,解决“退市难”问题,4家强制退市,是监管层落实这一承诺的具体行动,打破了以往“退市难、退市少”的困境,虽然数量不多,但打破了“不退市”的潜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这4家强制退市公司外,2018年可能还有一些公司通过重组等方式主动退市或进入老三板转让,但通常我们讨论“退市股票多少”时,更多指的是被交易所强制终止上市的公司数量,这4家是当年严格意义上的“退市股”。
回顾2018年,4只退市股或许只是A股市场浩瀚星海中的一小部分,但它所掀起的波澜却不容忽视,它标志着A股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被正式打破,“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开始逐步形成,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也意味着选股需要更加谨慎,基本面分析和风险意识变得尤为重要,从此,A股市场的退市之路,逐渐走向了常态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