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A股市场,19只股票的退市命运敲响了警钟,从ST凯乐、ST辅仁到*ST易见,这些曾经或辉煌或被寄予厚望的上市公司,最终因财务造假、持续亏损、信披违规等问题黯然离场,成为注册制改革下A股“优胜劣汰”机制的鲜活注脚,19只退市股票,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清道夫”,更给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风险、理性与市场规则的必修课。
19只退市股票:哪些“雷”踩不得?
根据沪深交易所数据,2023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达46家(含强制终止上市及重新上市),其中19只股票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如连续净利润为负、净资产为负)或规范类退市指标(如信披违法、市值不达标)被强制退市,这些股票呈现出三大特征:
一是“绩差+违规”问题叠加。 ST凯乐因“专网通信”业务财务造假虚增收入超500亿元,被证监会重罚后触发退市;ST辅仁则因连续多年财务造假、未按时披露年报,成为“老赖”上市公司典型,这类公司往往通过虚构交易、操纵利润掩盖基本面恶化,纸包不住火”。
二是“面值退市”成为常态。 2023年,ST易见、ST银江等5只股票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退市,占比近三成,这反映出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机制日益成熟,缺乏基本面支撑的“壳资源”加速贬值。
三是行业分布集中,风险易传染。 19只退市股票中,房地产(如ST宋都)、医药(如ST吉药)、化工(如*ST红阳)等传统行业占比较高,这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大,叠加部分公司自身经营能力薄弱,易陷入“亏损—融资难—再亏损”的恶性循环。
退市潮背后:注册制改革的“必经阵痛”
19只退市股票的集中出现,并非偶然,而是A股注册制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过去,A股市场“只进不出”的痼疾导致“僵尸企业”“空壳公司”长期占据市场资源,扭曲了定价机制,随着注册制全面落地,退市制度从“多元退市标准”到“简化退市流程”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新陈代谢”显著加速:
- 退市效率提升: 新规下,财务类退市指标不再以“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为唯一标准,而是结合营收、扣非净利润综合判断,避免企业通过“突击交易”保壳;
- 监管力度加强: 证监会2023年启动“年报专项检查”,对财务造假“零容忍”,ST紫晶、ST泽达等欺诈发行公司被强制退市并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强大震慑;
- 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 新《证券法》引入“中国特色集体诉讼制度”,19只退市股票中的受损投资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索赔,维权渠道更加畅通。
可以说,退市潮是A股从“重融资”向“重投资”转型的关键一步,只有让“劣币”退出,“良币”才能更好地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提升。
投资者避雷指南:远离“绩差陷阱”,拥抱价值投资
面对退市股票增多,投资者需树立“风险自担”意识,从“炒概念”“赌重组”的投机思维转向价值投资,具体而言,需警惕三大信号:
一是财务数据“异常值”。 对于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营收依赖单一业务、现金流与利润严重背离的公司,需高度警惕;避免轻信“业绩预告变脸”“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等风险信号。
二是公司治理“失灵”。 实控人频繁变更、高管频繁离职、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等问题,往往预示公司内部管理混乱;*ST易生退市前,实控人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便是典型教训。
三是市场炒作“非理性”。 部分退市风险股因“保壳传闻”“资产重组预期”被资金爆炒,股价短期暴涨暴跌,投资者需牢记“没有免费的午餐”,盲目跟风极易“踩雷”。
在“新陈代谢”中见证市场成长
19只退市股票的谢幕,是A股市场走向成熟的缩影,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优质企业获得更多资源,让劣质企业加速出清,对于投资者而言,退市潮既是风险警示,也是投资理念的重塑——唯有聚焦公司基本面,远离“绩差陷阱”,才能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行稳致远,随着退市制度的常态化、法治化,A股“新陈代谢”将更加高效,一个“优胜劣汰、进出有序”的市场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