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1元股票”阵营持续扩容,部分个股股价甚至跌至“面值退市”边缘(即股价低于1元/股,连续20个交易日将触发强制退市),引发市场热议,这些“仙股”(股价极低的股票)背后,既有宏观经济、行业周期的无奈,也藏着部分资金“赌重组”“博退市整理期”的投机逻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1元股究竟是“低价即黄金”的机遇,还是“避之不及”的风险陷阱?需要理性拆解。
1元股扩容:市场出清的“信号灯”
1元股的集中出现,本质上是A股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强化的结果,从行业分布看,这些公司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化工等强周期领域,或因行业景气度下行、产能过剩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部分公司则因持续亏损、债务违约、违规担保等问题,陷入“戴帽ST(ST)→股价下跌→退市风险加剧”的恶性循环,某ST房地产公司因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股价长期徘徊在1元下方,市值缩水至不足10亿元。
从宏观环境看,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行业监管趋严(如教培、互联网平台、房地产等领域),叠加疫情反复等冲击,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业绩“暴雷”直接拖累股价,全面注册制下,A股“退市常态化”持续推进,投资者对“绩差股”的风险偏好下降,用脚投票加剧了低价股的抛售压力。
1元股的“诱惑”与“陷阱”:投机者的博弈场
尽管风险重重,1元股仍是部分短线资金的“猎物”,其逻辑主要围绕两点:
一是“赌重组”的幻想,部分投资者认为,股价跌破1元的公司可能被国资、产业资本收购,通过“壳资源”重组实现“乌鸦变凤凰”,历史上确实存在少数案例,如某*ST公司通过资产置换转型新能源,股价在退市整理期暴涨10倍以上,但需注意,当前借壳上市审核趋严,且“面值退市”新规下,留给公司重组的时间窗口极短(触发退市后仅有15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重组成功率不足5%,多数“重组预期”最终沦为“炒作泡沫”。
二是“博退市整理期收益”的投机,根据规则,退市股票会进入老三板交易,部分资金会在退市整理期(连续20个交易日)通过“炒新”博取短期波动收益,某退市股在最后10个交易日股价从0.5元涨至1.2元,涨幅达140%,但这种玩法如同“刀口舔血”:退市整理期股价波动剧烈,单日涨跌幅可达30%,极易出现“天地板”;退市后股票流动性枯竭,投资者很难及时离场,最终可能面临“归零”风险。
理性看待:1元股不是“投资标的”,而是“风险警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1元股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风险预警”意义,而非“低价格”的诱惑,投资1元股需警惕三大“致命伤”:
一是基本面持续恶化,多数1元股对应的公司已丧失持续经营能力,2023年半年报显示,超过80%的1元股公司净利润为负,净资产为负(资不抵债)的占比超30%,这类公司即便不退市,也可能长期“仙股化”,股价难有起色。
二是退市风险高悬,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面值,将强制终止上市,目前已有数十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2023年退市公司数量预计将突破50家,创历史新高,投资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踩雷”。
三是流动性枯竭,1元股普遍成交低迷,部分个股单日成交额不足百万元,想卖时无人接盘,想买时难以建仓,存在“有价无市”的流动性陷阱,一旦市场情绪逆转,股价可能连续跌停,甚至直接“归零”。
敬畏市场,远离“低价投机”
1元股的扩容,是A股市场从“重融资”向“重投资”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注册制下“良币驱逐劣币”的体现,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的投资机会从不藏在“低价”的表象里,而在于公司持续的成长能力、健康的财务状况和清晰的商业模式,与其在1元股的“悬崖边”博取侥幸,不如聚焦于业绩稳健、行业景气度高的优质标的,用长期主义穿越周期,毕竟,在资本市场,“活下来”永远比“赌一把”更重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