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银行板块陷入持续调整,股价普遍走低,部分个股更是创下阶段性新低,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港股市场的“压舱石”,银行股的跌势不仅反映了行业自身的经营压力,也折射出宏观经济环境、政策预期及市场情绪的多重影响,此次调整究竟是短期情绪扰动,还是中长期趋势的开端?背后逻辑值得深入剖析。
跌势背后:多重利空因素交织
港股银行股此轮调整并非偶然,而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宏观经济承压,资产质量隐忧显现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面临外部需求收缩、内部消费疲软的双重挑战,香港GDP增速放缓,失业率阶段性回升,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直接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承压,市场担忧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可能向银行体系传导,不良贷款率存在上行压力,这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估值形成压制。
利率环境转向,净息差收窄压力加剧
为对抗通胀,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加息周期,但香港的利率调整相对滞后且被动,尽管美联储加息带动香港LIBOR上行,但香港银行体系资金充裕,零售存款竞争激烈,导致银行难以将加息成本完全转嫁,净息差(NIM)持续收窄,作为银行盈利的核心来源,净息差的收缩直接侵蚀了利润增长空间,市场对银行股的盈利预期下调。
地缘政治与市场情绪扰动
近期地缘政治风险升温,国际资金对风险资产偏好下降,港股作为离岸市场首当其冲,外资持续流出港股市场,金融板块作为流动性较好的标的遭到抛售,市场对内地经济复苏力度、房地产风险化解等问题的担忧情绪,也通过中资银行股传导至整个港股银行板块,形成“杀估值”效应。
板块估值修复后的回调需求
2022年港股银行股凭借相对稳健的基本面和较高的股息率,曾获得资金青睐,估值一度修复,但随着股价上涨,部分银行股的估值已接近历史中高位,缺乏进一步上行的催化剂,在利空因素累积的背景下,获利盘选择离场,引发板块技术性回调。
分化加剧: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走势迥异
在整体跌势中,港股银行板块内部呈现明显分化,国有大型银行股(如工行、建行、中行等)凭借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稳定的盈利来源和较高的股息率,跌幅相对较小,甚至成为部分资金的“避风港”,而部分中小银行股,特别是业务集中于香港本地或与房地产关联度较高的标的,则因资产质量担忧和资本充足率压力,股价表现更为疲弱。
这种分化反映出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在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资金更倾向于配置基本面扎实、安全性更高的标的,而中小银行由于业务集中度较高、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冲击。
未来展望:压力犹存,但无需过度悲观
尽管当前港股银行股面临多重挑战,但长期来看,板块仍具备配置价值,未来走势或取决于以下因素:
宏观经济企稳是关键
若香港及内地经济逐步复苏,企业盈利改善,居民收入回升,银行资产质量将得到支撑,信用风险担忧将逐步缓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持续深化,也为银行股带来长期增量机遇。
政策支持力度可期
为稳定经济,香港及内地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措施,包括支持实体经济、化解房地产风险、优化银行资本补充等,若后续政策进一步加码,或对银行股形成实质性利好,提振市场信心。
高股息率提供安全垫
港股银行股普遍具备较高的股息率(部分国有大行股息率超过5%),在市场波动加剧、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其“类债券”属性对长期资金具有吸引力,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而言,当前估值或已具备一定安全边际。
资产质量风险逐步出清
尽管短期内不良贷款率可能承压,但随着风险化解措施落地和经济环境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或于明年迎来拐点,市场对信用风险的过度担忧,反而可能为后续估值修复创造空间。
港股银行股的跌势是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与市场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调整压力仍在,但作为港股市场的核心板块,银行股的长期价值仍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向好,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理性看待短期波动,关注宏观经济数据变化、政策动向及银行基本面改善信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平衡,对于优质银行股而言,当前或正是布局的“黄金坑”,而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则需谨慎甄别,规避潜在雷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