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航空票价的“节节高”:供需博弈的直接体现
临近春节,春运大幕即将拉开,航空市场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周期,各大航司官网、OTA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期间(1月26日至3月5日),国内热门航线机票价格普遍上涨,部分热门线路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哈尔滨等,经济舱全价票已售罄,剩余机票多为全价或折扣较高的票价,部分航线提前预订价格较平日上涨30%-50%,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从需求端看,春运期间民众返乡、探亲、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叠加国内出行信心持续恢复,2024年春运预计全社会跨区域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其中民航运输量有望突破8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0%,需求井喷直接推高机票价格,尤其是除夕前一周、正月初六至初八等高峰时段,航线票价几乎“水涨船高”。
从供给端看,航空运力仍存在结构性限制,尽管国内航司逐步恢复运力投放,但受限于飞行员、空管资源及飞机引进节奏,热门航线时刻资源紧张,难以完全匹配集中出行需求,国际航线恢复分流部分运力,国内部分热门航线供给增量有限,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航空股“涨声一片”:市场对行业复苏的乐观定价
与机票价格上涨同步的是,航空运输板块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A股航空指数累计上涨超15%,南方航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等龙头航司股价涨幅均超过20%,部分民营航司如春秋航空、吉祥航空股价涨幅更达25%以上,市场为何对航空股集体看好?
核心逻辑在于行业盈利预期的改善,票价上涨直接提升航司营收弹性,民航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航线客公里收益(RPK)同比已恢复至2019年的105%,春运票价上涨将进一步推高航司单座收益,叠加燃油成本同比回落(2023年 jet 燃油价格较2022年下降约15%),航司盈利空间显著扩大。
行业供需格局优化,经历三年疫情洗牌,中小航司出清加速,头部航司市场份额集中,议价能力增强,民航局推动“干支通”网络建设,航线资源向核心枢纽集中,航司运营效率提升,市场普遍预期,2024年航空业将实现整体扭亏为盈,部分航司净利润有望恢复至2019年的80%以上。
政策面亦带来积极信号,2024年春运期间,民航局优化航线审批流程,增加热门航班时刻,鼓励航司“加班包机”,保障运力供给;推出“机票退改便利化”措施,提升旅客出行体验,这些政策红利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
涨价背后的民生账单:平衡市场与温度的挑战
尽管航空股上涨和票价上涨反映行业复苏势头,但“机票贵”的民生关切也随之升温,对于部分旅客而言,春运机票价格上涨无疑增加了出行成本,尤其是对收入敏感的群体,选择“公路返乡”或“错峰出行”成为无奈之举。
航司的定价逻辑并非“简单涨价”,民航专家表示,航空票价实行市场调节价,航司根据供需关系、成本变化、竞争格局等因素动态调整价格,春运期间票价上涨是市场机制的自然结果,为兼顾民生需求,航司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提前预售折扣票、增加经济舱座位占比、对学生、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春运专项优惠”等,2024年,多家航司还与OTA平台合作,推出“中转联运”“错峰套餐”等产品,分流高峰时段需求,降低旅客出行成本。
从政策层面看,如何在市场化调节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关键,需进一步优化航空资源配置,增加热门航线供给,鼓励低成本航司发展,通过竞争抑制票价过快上涨;可探索建立春运票价调节基金,对特殊群体提供补贴,确保“春运回家路”既顺畅又温暖。
春运航空市场的“新趋势”:从“运力竞争”到“服务竞争”
随着票价上涨和行业复苏,春运航空市场正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单纯追求“运力投放”转向“服务体验”竞争,航司纷纷推出“空中春运特色餐”“机上亲子服务”“行李直挂”等增值服务,提升旅客满意度;机场方面,优化中转流程、增加智能安检设备、提供“一站式”春运服务,缓解高峰时段拥堵。
“绿色春运”也成为新亮点,多家航司推出“碳普惠”计划,旅客可通过购买碳抵消额度,降低出行碳排放;部分航司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减少环境污染,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未来春运航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春运航空票价的上涨与航空股的上涨,本质上是行业复苏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回家”这一刚性需求的驱动下,航空运输市场迎来久违的繁荣,如何在市场化与民生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通过服务创新提升旅客体验,仍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对于旅客而言,提前规划、错峰出行,或许是应对春运票价上涨的“最优解”;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坚持“以旅客为中心”,才能在复苏之路上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