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中国A股市场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金融去杠杆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股市持续低迷,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一年堪称A股市场的“暴雷”大年,无数投资者账户大幅缩水,甚至血本无归,所谓“暴雷”,通常指上市公司突然曝出重大利空消息,如业绩“爆雷”、财务造假、股权质押爆仓、实控人跑路、重大诉讼等,导致股价断崖式下跌,回顾2018,那些曾经备受追捧的股票,如何一步步沦为“地雷”,哪些公司又成为了当年“暴雷”最集中的代表,至今仍值得市场深思。
2018“暴雷”股票的典型类型与特征
2018年的“暴雷”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多种类型并发、影响深远的特征:
- 业绩“爆雷”型:这是最常见也最“朴素”的暴雷方式,受宏观经济及行业周期影响,许多公司前期过度扩张或激进经营,导致业绩突然大幅下滑,甚至由盈转亏,部分白马股因消费需求不振或成本飙升,业绩预告远低于市场预期,引发股价暴跌。
- 财务造假型:此类性质最为恶劣,如康美药业、康得新等后来被坐实长期财务造假的“巨无霸”,在2018年就已问题频发,通过虚增收入、利润、货币资金等手段欺骗投资者,一旦东窗事发,股价一落千丈,投资者损失惨重。
- 股权质押爆仓型:2018年股市持续下跌,使得大量高比例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面临平仓风险,实控人被迫补充质押或爆仓,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甚至陷入经营困境,如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因股价跌破平仓线而被动减持或引入战略投资者,股价因此遭受重创。
- 实控人跑路/失联/被抓型:部分公司实控人因资金链断裂、涉嫌违法犯罪等原因跑路、失联或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公司瞬间陷入混乱,如乐视网虽早已问题缠身,但2018年贾跃亭的“下周回国”依旧成为市场笑谈,公司股价持续走低。
- 商誉减值型:前几年并购热潮积累的商誉,在2018年集中进入业绩承诺期,一旦标的公司业绩不达标,上市公司需要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直接吞噬利润,导致巨亏,股价应声而落。
- 债务违约/流动性危机型:受去杠杆政策影响,部分民营企业在融资环境收紧下,出现债券违约、银行抽贷等现象,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如部分地产、化工类上市公司。
2018年部分“暴雷”股票代表(排名不分先后,仅为示例)
虽然要对所有“暴雷”股票进行精确“排名”难度较大,且许多问题是在后续调查中逐步暴露,但以下一些公司在2018年因各种“暴雷”事件而“声名鹊起”,成为市场的反面教材:
- 乐视网(300104.SZ):作为2017年的“暴雷”典型,其影响在2018年持续发酵,贾跃亭远赴美国,公司持续亏损,业务停滞,股价从高点跌去逾90%,成为A股“仙股”代表之一。
- 康美药业(600518.SH):虽然其系统性财务造假案在2020年才一审判决,但2018年公司已因货币资金真实性等问题受到质疑,股价开始大幅下跌,开启了漫长的“暴雷”和退市之路。
- 康得新(002450.SZ):与康美药业类似,康得新也被曝出巨额资金“失踪”和财务造假嫌疑,2018年股价暴跌,公司陷入困境,最终退市。
- ST长生(002680.SZ,已退市):因“疫苗事件”震惊全国,2018年被强制退市,成为当年最恶劣的“暴雷”事件之一,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严惩。
- 中弘股份(000979.SZ,已退市):因股价连续低于面值,成为A股首只“面值退市”股,其背后是激进扩张导致的资金链断裂和经营失败。
- 乐视网、ST慧球、ST保千里、ST华信、ST上普:这些公司或因财务造假、或因实控人失联、或因重大违规,在2018年纷纷被实施ST或*ST,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 部分“爆雷”白马股:如部分消费、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因业绩不及预期(如预亏、预减幅度巨大)而股价“闪崩”,虽然性质可能不如财务造假恶劣,但对市场信心的打击同样巨大。
2018年“暴雷潮”的深层原因与启示
2018年之所以成为“暴雷”大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部分抗风险能力差的公司问题暴露。
- 金融去杠杆:货币政策收紧,市场流动性趋紧,依赖“输血”的企业难以为继。
- 监管趋严: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财务状况的监管,使得以往隐藏的问题得以更快暴露。
- 市场情绪低迷:熊市环境下,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股价的剧烈反应,加速了“暴雷”后的股价下跌。
- 上市公司治理缺陷:部分公司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实控人一言堂,缺乏有效监督,为财务造假、违规占用资金等行为提供了温床。
启示:
- 价值投资,回归基本面:投资者应更加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包括盈利能力、现金流、负债情况、公司治理等,而非盲目追逐概念或题材。
- 警惕“高杠杆”与“高质押”:对于股权质押比例过高、债务负担沉重的公司,需保持高度警惕,防范平仓风险和流动性危机。
- 重视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关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是否存在“忽悠式”承诺、频繁变更业绩预告等异常情况,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
- 分散投资,控制风险: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单一“地雷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 敬畏市场,远离“垃圾股”:对于存在严重违规、持续亏损、资不抵债等问题的“垃圾股”,应坚决规避,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2018年的“暴雷潮”给A股市场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教育课,也暴露了上市公司和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时间过去已久,但那些曾经因“暴雷”而暴跌的股票,以及背后无数投资者的惨痛教训,仍应时刻警醒着我们,对于市场而言,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雷”的产生;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保持理性,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