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的“压舱石”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长子”,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证”)自1990年成立以来,始终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稳定器”,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A股市场,汇聚了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无论是金融、能源、制造等传统领域的“巨无霸”,还是新消费、高端装备等升级赛道的“排头兵”,共同构成了A股市场的核心骨架。
上证市场的企业往往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定的现金流和较高的盈利能力,是机构投资者和长线资金配置的首选,上证50成分股中的贵州茅台、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不仅业绩稳健,更以其持续增长的分红回报成为价值投资的典范,在市场波动时期,上证蓝筹股的“抗跌性”和“流动性”总能有效稳定市场情绪,为整个资本市场提供“压舱石”般的支撑。
上证市场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科创板于201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板,率先试点注册制,为“硬科技”企业打通了资本市场“血脉”;近年来,上证持续推动央企国企改革,引导更多优质资产上市,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可以说,上证蓝筹不仅代表着中国企业的“硬实力”,更承载着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
创业浪潮: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如果说上证蓝筹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那么创业企业则是经济活力的“催化剂”,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中国创业生态日趋成熟:从互联网、人工智能到生物医药、新能源,创业企业以颠覆式创新推动着传统产业升级,催生着新兴业态崛起,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创业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其“灵活性”和“成长性”,它们往往聚焦细分赛道,以技术突破或模式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蔚来、小鹏,凭借智能化、网联化的差异化路线,在传统车企主导的市场中开辟新天地;人工智能领域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推动AI产业化落地,这些企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创业之路从来不是坦途,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竞争等问题始终是悬在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支持至关重要——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到私募股权(PE),再到科创板、创业板的上市退出,一套完整的创业投资生态链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正是这种“资本+创新”的深度融合,让中国创业浪潮持续澎湃。
上证与创业:从“割裂”到“共生”
长期以来,上证市场与创业企业似乎处于两个“平行宇宙”:上证蓝筹以“稳”著称,创业企业以“险”见长,但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二者正从“割裂”走向“共生”,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上证市场正在“拥抱”创业基因,科创板的设立打破了传统上市门槛,允许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上市,让更多创业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入场券”;上证主板也通过优化IPO审核机制、设立“绿色通道”等方式,支持优质创业企业上市融资,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等科创板龙头企业,正是从创业企业成长为“科技尖兵”,并在上证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业企业也在“反哺”上证市场,创业企业的涌入为上证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市场的创新活力和成长性;创业企业带来的新技术、新模式,也推动着上证蓝筹企业加速转型,传统制造业巨头通过投资或并购创业公司,布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创业企业合作,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这种“老树发新芽”与“小苗成大树”的良性互动,让上证市场从“价值锚地”向“创新高地”迈进。
展望未来:双轨并行,共筑中国资本市场的“黄金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证蓝筹的“稳健”与创业成长的“澎湃”,将共同书写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篇章,上证市场将继续深化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机制,吸引更多全球优质企业上市,打造世界级交易所;而创业企业则将在政策支持、资本赋能下,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在全球产业链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关注上证蓝筹的长期价值,也要把握创业企业的成长机遇,在“稳增长”与“求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只有让“压舱石”更稳、“新引擎”更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行稳致远。
上证的沉稳与创业的激荡,恰如中国经济的“一体两面”——既有深厚的底蕴,又有蓬勃的朝气,双轨并行,互为支撑,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迎来一个更加成熟、更具活力的“黄金时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