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有一类股票被投资者亲切地称为“现金奶牛”——它们主营业务稳定、现金流充裕、分红慷慨,深高速(002429.SZ)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深圳及珠三角地区重要的高速公路运营商,深高速拥有稀缺的路产资源,车流量随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常年保持着稳定的分红记录(过去十年平均股息率超4%),从传统价值投资角度看,这样的股票似乎“跌不动”“有安全边际”,但为何我选择“不买深高速股票”?这并非否定其基本面,而是基于对行业特性、成长天花板及投资回报的综合考量。
行业“天花板”可见:高速公路的“黄金时代”已过
高速公路行业本质上是“重资产、强周期、弱成长”的典型代表,其核心逻辑在于:路产一旦建成,车流量增长主要依赖区域经济和城镇化进程,而成熟经济体的车流量增速会逐渐放缓,甚至趋于饱和。
以深高速的核心运营区域为例,珠三角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高速公路网络已高度密集,深中通道、深外环高速等新线路的开通,虽然短期内分流了部分现有路段压力,但也加剧了区域内的竞争,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率见顶(珠三角部分城市已超80%)、私家车保有量趋于饱和,车流量的“量增”空间极为有限,而收费标准受政府管制,提价难度极大(国内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调整需经过复杂审批,近年多地反而推行“差异化收费”优惠),这意味着,深高速的收入增长将更多依赖“存量车流量的微幅提升+新路产收购”,但新路产收购不仅需要巨额资本开支(动辄数十亿),且优质路产资源日益稀缺,很难复制早期的高速扩张红利。
更关键的是,高速公路的“重资产”属性决定了其资产周转效率低下,公司财报显示,深高速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常年超70%,折旧摊销压力巨大(2023年折旧摊销超15亿元),这进一步挤压了净利润的扩张空间,深高速就像一台“印钞机”,但这台机器的功率早已固定,甚至随着设备老化(路产维护成本逐年上升)而逐渐衰减。
分红“陷阱”:高股息背后的低回报与机会成本
深高速最被投资者称道的,是其稳定的分红政策,过去十年,公司每年均进行现金分红,股息率长期跑赢银行存款和部分债券,成为机构资金“收息”的工具,但高股息真的等于“高回报”吗?
我们需要计算“全回报率”(股价涨幅+股息率),深高速自2010年以来的股价涨幅几乎为零,长期在10-15元/股区间波动,投资者若仅靠股息获取收益,年化回报率约4%-5%,看似稳健,实则跑输主流指数(如沪深300近十年年化回报约6%-7%),更重要的是,这种“高股息”是以“牺牲成长性”为代价的——公司净利润常年停滞不前(2023年归母净利润约18亿元,与十年前相差无几),分红资金主要来自经营性现金流而非利润增长,本质上是“把本金当收益分掉”。
存在“机会成本”,假设投资者将资金投入深高速,获取4%的股息,但放弃了其他成长型资产(如新能源、科技等)的配置机会,长期来看,在科技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中,低成长、弱周期的资产很难跑赢时代红利,正如巴菲特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深高速或许提供了“湿的雪”(稳定现金流),但显然没有“很长的坡”(成长空间)。
政策与不确定性:公共事业属性的“双刃剑”
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公共事业属性,其运营受政策影响极大,这种“政策依赖”在带来稳定性的同时,也隐藏着不确定性。
收费公路政策可能调整,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降低物流成本”,多地试点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货车通行费优惠,甚至有声音呼吁“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若政策收紧,深高速的收费收入将直接受损,新能源车的普及对传统燃油车路费征收构成潜在冲击,随着电动汽车占比提升(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30%),燃油车“通行费+燃油附加费”的模式可能面临改革,长期来看或影响路费征收的稳定性。
深高速近年来尝试拓展“路衍经济”(如充电桩、光伏、商业地产等),试图从“单一路产运营商”向“综合交通服务商”转型,但这些新业务规模较小(2023年非路产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0%),且面临激烈竞争,短期内难以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转型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长期投资的难度。
更优的选择:为什么“不买”比“买入”更重要?
投资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在有限的市场机会中,选择不买某只股票,往往是因为存在更好的选择,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配置深高速这类“低增长、低弹性”的资产,不如关注以下方向:
一是高成长的科技与制造领域:如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这些行业正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期,有望实现“戴维斯双击”(业绩增长+估值提升)。
二是消费升级相关的品牌企业: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具备品牌壁垒的消费龙头有望通过提价和份额扩张实现持续增长。
三是指数基金:对于不想承担个股风险的投资者,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或行业指数基金(如科创50、新能源车ETF),能够通过分散化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长期回报率大概率优于单一的低成长股。
稳健≠值得投资,警惕“价值陷阱”
深高速无疑是一家“好公司”——它拥有稳定的现金流、良好的分红记录和稀缺的路产资源,在市场波动中能提供一定的防御性,但“好公司”不等于“好投资”,尤其是在成长性稀缺的A股市场,过度追求“稳健”可能陷入“价值陷阱”——即看似价格合理,但长期回报率极低,甚至跑赢通胀。
投资的本质是“承担风险获取回报”,而深高速的风险在于“机会成本”——你用时间换来的微薄收益,可能让你错过时代赋予的财富增长机会,对于追求长期复利的投资者而言,“不买深高速股票”,或许是一个更理性的选择,毕竟,真正的投资,不是寻找“不会跌的股票”,而是找到“能持续增长的好生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