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时,通常会联想到其货币政策,如利率调整、量化宽松(QE)或缩表(QT),一个相对少被讨论但确实存在的议题是美联储的股票持仓,这部分持仓并非美联储主动投资的结果,而是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后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时的“副产品”,其最新动态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密切关注,既反映了特殊时期的政策轨迹,也潜藏着未来的退出挑战与市场隐忧。
美联储股票持仓的来源:危机时期的“被动”持有
美联储的股票持仓主要源于其两次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
-
2008年金融危机后: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推出了多轮量化宽松(QE),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虽然最初计划不包括购买公司股票,但在危机最严重时,美联储通过“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等渠道,最终间接持有一部分金融机构的股票,这些股票多来自接受援助的机构,如AIG等,随着市场逐步稳定,这些持仓后来被逐步处置。
-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美联储于2020年3月启动了无限量QE,并扩大了购买资产的范围,除了大幅增持美国国债和MBS外,美联储还创设了“二级市场公司信贷便利”(SMCCF),直接在二级市场投资投资级公司债券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正是通过SMCCF购买相关公司ETF,美联储的股票持仓(实际上是ETF份额)再次显著增加,这些ETF涵盖了多个行业,旨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稳定企业信贷环境。
美联储股票最新持股概况:规模与结构
根据美联储最新的财务数据(数据会随市场波动和美联储操作而变化,需关注其定期发布的报告),其通过SMCCF等工具持有的公司ETF规模曾一度达到数百亿美元,这些ETF并非集中于单一行业,而是力求分散投资,以反映美国股市的整体表现或特定投资级公司的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持有的是ETF份额,而非直接持有单个公司的股票,这种方式一方面降低了直接挑选个股的难度和潜在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也通过ETF间接持有了美国大型上市公司的大量股权。
随着美国经济从疫情中复苏,市场逐步企稳,美联储开始逐步退出这些紧急救助工具。“最新”的持股动态主要体现在美联储对这些ETF持仓的减持或到期处置上。 从2021年开始,美联储便逐步开始缩减SMCCF的规模,并最终在2021年12月宣布关闭该工具,这意味着美联储不再新增购买相关ETF,并对现有持仓进行有序出售或允许其自然到期,美联储股票(ETF)的总持仓规模相较于疫情高峰期已显著下降。
市场关注点与潜在影响
尽管美联储股票持仓规模已缩减,但市场依然关注其最新动态,主要原因包括:
-
市场信号意义: 美联储对ETF的增持或减持,被视为其判断市场健康状况和流动性状况的信号,大规模增持曾稳定了市场恐慌,而后续的减持则可能被解读为对市场信心恢复的确认,但也可能引发市场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
-
潜在的“退出冲击”: 如果美联储在未来因某种原因(如新的危机)需要再次大规模干预市场,其股票持仓策略是否会重演?反之,如果其现有减持步伐过快,是否会对相关ETF价格及 underlying 股票造成压力?尽管目前规模不大,但作为“央行”身份的投资者,其任何举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
资产负债表管理的考量: 美联储正在缩减其庞大的资产负债表(缩表),其股票ETF持仓作为资产负债表的一部分,其处置进度和方式会整体影响缩表进程和市场对流动性的感受。
-
道德风险与市场扭曲: 央行持有股票资产,一直存在争议,批评者认为,这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甚至引发道德风险——市场参与者可能预期美联储会在危机时“托市”,从而承担过度风险,尽管美联储强调这些措施是暂时的、危机应对性质的,但其潜在影响仍被关注。
非常规政策的“遗产”与谨慎的未来
美联储股票最新持股,本质上是其应对罕见危机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遗产”,这部分持仓已从高峰期显著回落,美联储也正逐步退出相关紧急工具,这段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极端情况下,央行干预市场的边界可以扩展到股票市场。
对于市场而言,美联储股票持仓的规模已不再是主要焦点,但其背后所反映的央行角色演变、危机应对工具的潜在使用以及市场对央行政策依赖度的变化,才是更值得长期关注的议题,除非再次发生系统性危机,否则美联储大规模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资产的可能性较低,但其过往的操作无疑为全球央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也提醒市场参与者要时刻关注政策制定者在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