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尔街的铜牛雕像前,西装革履的交易员们紧盯闪烁的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试图从K线的涨跌中捕捉财富的密码,一场跨越物种的实验却打破了这种“专业”的迷思——当大猩猩拿起“投资权”,它的选股策略与长期收益,竟多次跑赢了经验丰富的人类基金经理,这看似荒诞的“大猩猩投资股票”实验,不仅嘲笑了市场的非理性,更揭示了投资中最朴素的真理。
从“玩耍”到“震惊”:大猩猩的投资奇迹
故事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起了一场著名的“投资对决”:让专业分析师精选的股票投资组合,与一只名为“阿姆巴”(Amos)的大猩猩随机选择的股票组合进行对比,实验规则简单到近乎儿戏——阿姆巴用掷飞镖的方式在股票列表上标记目标,买入这些股票并持有一年;而分析师团队则依赖基本面分析、技术指标和市场调研构建“精英组合”。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一年后,阿姆巴的随机组合以4.5%的收益率领先分析师团队2个百分点,更尴尬的是,在后续多年的跟踪实验中,其他几只参与选股的大猩猩(如著名的“猩猩偶像”本杰明)也多次跑赢了市场平均水平,甚至击败了知名公募基金,本杰明在2010年的模拟投资组合收益率高达13%,同期标普500指数仅上涨11%。
这些大猩猩的“投资策略”堪称“佛系”:它们不看财报,不分析市盈率,甚至不知道“股票”为何物,选股全凭对图片或颜色的随机偏好,比如一只名叫“伊万”的大猩猩曾因偏爱香蕉公司的logo,重仓了相关食品股;另一只则对红色股票情有独钟,只要名字带“红”或代码是红色,就毫不犹豫地买入,这种完全脱离人类理性的“直觉投资”,却意外地避开了市场的过度炒作与情绪陷阱,获得了稳健回报。
市场的“非理性”:人类投资者的“自作聪明”
大猩猩的胜利,本质上是对市场非理性的辛辣讽刺,人类投资者总试图用复杂的模型、深奥的理论和“内部消息”征服市场,却常常陷入认知偏差与情绪漩涡:
一是过度自信的陷阱。 许多基金经理坚信自己能“战胜市场”,频繁调仓试图抓住每一个涨跌机会,结果却因交易成本和误判拖累收益,数据显示,超过80%的主动型基金长期跑不赢指数基金,而大猩猩的“买入并持有”策略,反而因避免了频繁操作而稳赚不赔。
二是羊群效应的盲从。 当某只股票成为“网红”,投资者往往一拥而上,不管其估值是否高企,2000年互联网泡沫、2021年“ meme股”狂热,都是人类被情绪裹挟的典型案例,而大猩猩不会因为“别人都在买”而跟风,它的选择永远是随机的,反而躲过了集体踩雷的风险。
三是信息过载的干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投资者被海量数据淹没——财报、新闻、分析师评级、社交媒体情绪……这些信息看似有用,却常常让人迷失方向,大猩猩的“零信息策略”反而简化了决策:不纠结于短期波动,不试图预测不可知的未来,只专注于“持有”这一简单动作。
回归常识:大猩猩教会我们的投资哲学
大猩猩炒股的故事,并非鼓吹“随机投资”,而是揭示了被人类忽略的投资本质:市场的短期波动是随机的,但长期收益取决于简单的纪律与常识。
“躺平”有时比“折腾”更有效。 沃伦·巴菲特曾说:“投资很简单,但不容易。”简单在于,长期持有优质资产并忽略市场噪音;不容易在于,人类总忍不住“做点什么”,大猩猩的“躺平”策略,本质上是对复利效应的尊重——时间才是财富增长的最大杠杆,频繁操作只会侵蚀收益。
少即是多的智慧。 投资不需要成为数学家或经济学家,避开高深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关注公司基本面(如行业前景、盈利能力、护城河)和估值水平,长期来看已足够应对大部分市场波动,大猩猩不懂“护城河”,但它随机选中的公司,往往恰好是那些被市场低估或具备长期价值的标的。
敬畏市场,承认无知。 人类总试图预测市场,但历史证明,没有任何人能持续准确预测涨跌,大猩猩的“随机”背后,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坦然接受——既然无法预测,不如简化决策,让时间消化短期波动,这种“无知之智”,恰恰是专业投资者最缺乏的心态。
在喧嚣中保持“猩猩般的清醒”
当我们在K线的涨跌中焦虑不已,在“专家”的预测中左右摇摆时,或许该回头看看那些在动物园里悠闲吃着香蕉的大猩猩,它们的“投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对市场浮躁的最好反击:投资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少犯错;不是比谁信息更多,而是比谁更能屏蔽噪音。
真正的投资智慧,或许不在于掌握多少复杂理论,而在于像大猩猩一样——用最简单的方式,做最正确的事:选好资产,然后耐心等待,毕竟,市场会奖励那些保持理性、尊重常识的人,哪怕这个人,是一只大猩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