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可转债上市首日破发、正股同步走弱的案例屡见不鲜,不少投资者发现:自己中签的可转债上市即“破发”,而对应的正股更是持续下挫,形成“双杀”局面,这一现象不仅让新股民措手不及,也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可转债与正股之间的联动逻辑,以及背后折射出的市场情绪与资金博弈。
可转债上市遇冷:从“稳赚不赔”到“首日破发”的变局
长期以来,可转债因“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特性被视为“新股福利”——投资者通过申购可转债,若上市后价格高于面值(通常为100元/张),即可卖出获利,这一“稳赚”神话正在被打破。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可转债上市首日破发率已超15%,部分个债破发幅度甚至超过5%,某新能源行业可转债上市首日收盘价报95.2元,对应正股在上市前一周累计下跌8%;某医药板块可转债上市当日破发,正股同期创下阶段新低。
破发潮的背后,是市场生态的变化:可转债供给加速,2023年至今已有超200只可转债发行,存量规模突破2万亿元,资金分流导致“打新红利”消退;正股基本面走弱是核心诱因——若正股在可转债上市前持续下跌,市场会对其未来预期悲观,进而降低对可转债转股价值的估值,导致转债定价重心下移。
正股下跌如何“拖累”可转债?三重逻辑解析
可转债的本质是“债券+股票期权”,其价格与正股走势深度绑定,当正股下跌时,可转债往往通过以下三条路径承压:
转股价值“锚”失灵
可转债的转股价值=(转债面值/转股价)×正股股价,这是定价的核心基准,若正股下跌,转股价值直接缩水,投资者对转债的内在估值自然下调,某可转债转股价为15元,正股从20元跌至16元时,转股价值从133元降至106元,即使考虑债券底价,转债价格也难逃下跌命运。
市场情绪“负反馈”
正股下跌往往反映公司基本面或行业景气度恶化,这种悲观情绪会蔓延至可转债市场,投资者担心正股持续下跌导致转债难以触发强赎(到期前上市公司按约定价格赎回回售条款),或转股后亏损,从而抛售转债,形成“正股跌→转债跌→正股情绪承压”的负循环。
资金“用脚投票”
当正股进入下行通道,部分机构资金会提前布局可转债的做空机会(如通过融券正股对冲转债风险),或直接减持转债,散户投资者在正股下跌后对“正股+转债”组合的信心减弱,也会加速转债资金的流出。
谁在为“双杀”买单?投资者需警惕三大风险
可转债与正股的“同跌”局面,让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均面临考验:
对新股民而言,“打新无风险”的认知已被打破,若盲目中签后不关注正股走势,可能上市即亏损,某投资者中签某科技转债后未跟踪正股,上市时正股已跌超20%,转债首日破发3%,最终亏损出局。
对转债持有人而言,需警惕“下有保底”的误区,虽然可转债有债券利息和回售条款作为保底,但若正股长期低迷,转债可能长期接近面值,资金流动性受损,甚至面临回售期公司股价不达预期、回售条款触发后仍需“熬到期”的风险。
对正股投资者而言,转债破发可能进一步加剧正股抛压,当转债价格跌破转股价时,部分投资者会放弃转股(转股不如直接卖转债),导致公司通过转债融资的资本运作计划受阻,反过来影响正股估值。
市场博弈之下:如何应对“可转债上市+正股下跌”?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投资者需调整策略,理性应对:
打新前“筛查”正股基本面
中签后不能“坐等上市”,需结合正股的行业景气度、业绩预期、估值水平等预判走势,若正股已处于下跌通道、或行业面临政策利空,可考虑上市后及时止损。
区分“短期调整”与“长期趋势”
正股短期下跌未必会导致转债破发——若公司长期逻辑未变、转债估值较低(如到期收益率较高),反而可能在正股反弹时“修复”价格,投资者需避免因短期波动恐慌割肉。
多维度评估转债价值
除转股价值外,还需关注转债的溢价率(转债价格/转股价值-1)、剩余期限、公司信用资质等,若溢价率为负(转债价格低于转股价值)、且正股有反弹预期,或存在“套利机会”。
可转债上市与正股下跌的“双杀”现象,本质上是市场从“无风险套利”向“价值博弈”过渡的体现,对投资者而言,打破“路径依赖”、建立“正股-转债”联动的分析框架,才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在注册制深化改革、市场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只有那些真正理解资产价值、理性评估风险的投资者,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