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者的“避风港”指南
当市场进入下行周期,“熊市”成为绕不开的话题,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净值大幅波动,债券基金也因利率风险承压,不少投资者陷入“一跌就卖、一卖就亏”的困境,熊市并非洪水猛兽,它更像一场压力测试——考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能力,也隐藏着布局良机的伏笔,面对市场调整,掌握科学的基金避险方法,既能守住本金安全,也能为下一轮行情积累“弹药”。
熊市避险的核心:先“守”后“攻”,不与趋势为敌
熊市环境下,市场情绪悲观、系统性风险主导,盲目“抄底”或频繁交易往往加剧亏损,基金投资的核心逻辑应从“追求收益”转向“控制风险”,通过科学的策略降低组合波动性,为后续反弹保留实力,具体可从“资产配置、工具选择、操作纪律”三个维度入手。
五大实用避险方法:构建熊市“防御工事”
调整仓位结构:降低权益类基金暴露,增加“稳定器”配置
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偏股混合型)是熊市中回撤的主要来源,但完全清仓可能错失反弹机会,更稳妥的做法是动态调整仓位:
- 降低高风险权益基金占比:若原本权益类基金占比达60%-80%,可逐步减至30%-40%,锁定部分收益,避免净值进一步下探。
- 增加“防御型资产”:配置债券基金(尤其是中短债、纯债基金)、货币基金,这类资产与股市相关性低,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对冲权益资产波动,2022年A股熊市中,中证全指下跌21.3%,而中债综合指数上涨4.6%,纯债基金平均收益达3.4%,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增持“抗跌型基金”:选择低波动、高股息或行业对冲品种
若仍需保留部分权益仓位,可优先选择以下两类基金:
- 低波动基金:选择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的“指数增强基金”或“量化对冲基金”,其通过量化模型控制换手率和暴露度,波动率显著低于普通股票基金,部分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在熊市中的最大回撤可比普通股票基金低10%-15%。
- 高股息策略基金:聚焦煤炭、公用事业、银行等高股息行业,或直接配置“红利指数基金”(如中证红利、上证红利),这类企业盈利稳定、分红率高,即使股价下跌,股息收益也能提供安全垫,2022年,中证红利指数下跌6.0%,但股息率超5%,显著跑赢多数主动权益基金。
- 对冲策略基金:如“市场中性策略”基金,通过多空操作对冲市场风险,无论涨跌力争获取正收益,适合熊市中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者。
利用“定投”摊薄成本:熊市播种,牛市收获
熊市是定投的“黄金时期”,市场下跌时,相同金额可买入更多基金份额,拉低平均持仓成本,待市场反弹时更容易“回本盈利”,投资者在2021年12月(上证指数约3700点)开始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每月投入1000元,至2022年10月(上证指数约2900点),累计投入约1.1万元,持仓份额成本显著低于一次性投资,需注意:定投需坚持“纪律性”,避免因短期下跌而中断,建议选择波动较大的指数基金(如科创50、创业板指),长期摊薄效果更佳。
债券基金“攻守兼备”:利率债+信用债双轮驱动
熊市中,债券基金并非“无风险”——利率上行期,长久期债券基金会因价格下跌产生亏损,但通过细分品种选择,仍可获取稳健收益:
- 利率债基金:主要配置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信用风险极低,适合保守型投资者,若判断利率进入下行周期(如2023年),可配置长久期利率债基金,享受“资本利得+票息”双重收益。
- “固收+”基金:以债券为底仓(占比60%-80%),辅以少量股票、可转债等权益资产增强收益,力求“控制回撤的基础上获取超额收益”,部分“固收+”基金在2022年熊市中实现了3%-5%的正收益,最大回撤控制在5%以内,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 可转债基金:可转债兼具债底保护和股性,正股下跌时,可转债价格抗跌性强;正股反弹时,弹性高于债券,但需注意选择持仓可转债溢价率较低的基金,避免“跟跌不跟涨”。
严守“止损纪律”,避免“深套陷阱”
熊市中,部分投资者因“被套后死扛”导致亏损扩大,需建立明确的止损纪律:
- 单只基金止损线:若某只基金最大回撤超过20%(或个人预设阈值),且基本面恶化(如基金经理变更、投资策略失效),应果断止损,切换至更稳健的品种。
- 组合止损线:若整体基金组合回撤超过15%,需检查资产配置是否失衡,及时降低权益仓位,避免“单一资产拖累整个组合”。
- 止损≠割肉:对于优质主动权益基金,若回撤源于市场而非基金经理能力问题,可利用定投摊薄成本,而非盲目卖出。
熊市布局:在悲观中寻找“反转信号”
熊市既是风险期,也是布局期,当市场出现以下信号时,可逐步提升权益类基金仓位:
- 估值触底:沪深300市盈率低于12倍、中证500市净率低于1.5倍,历史分位处于20%以下;
- 政策转向:货币政策宽松(如降息、降准)、产业政策支持(如新能源、数字经济);
- 情绪指标:两市成交额缩至6000亿元以下、新增投资者数骤降、融资余额跌破万亿元。
此时可分批买入“高景气行业基金”(如科技、医药、高端制造)或“低估值蓝筹基金”(如消费、金融),等待市场回暖。
熊市是投资者的“试金石”
基金投资的本质是“用时间换空间”,熊市的短期波动无法改变长期向上的趋势,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工具选择和操作纪律,既能守住熊市的“安全边际”,也能在市场反转时抢占先机,真正的投资高手,不是“永远不亏”,而是在市场调整中学会“防守”,在机会来临时敢于“进攻”,静待春暖花开,方能在下一轮牛市中收获时间的玫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