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的世界里,“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箴言深入人心,许多投资者,尤其是初入股市的新手,往往倾向于通过持有大量股票来践行分散投资的原则。“持有39只股票”这一数字,看似是将分散投资做到了极致,但究竟是分散了风险,还是分散了收益,甚至陷入了过度分散的陷阱?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们来分析为何会有投资者选择持有39只股票,这种做法源于对风险的极度厌恶和对“分散”的片面理解,投资者可能认为,持有越多只股票,单一股票对整体投资组合的影响就越小,从而能有效避免“踩雷”个股带来的巨大损失,他们希望通过广泛布局不同行业、不同市值的股票,来捕捉市场的各个上涨机会,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部分投资者可能受到某些投资理念或“大师”的影响,认为构建一个包含数十甚至上百只股票的组合是专业和稳健的体现。
当股票数量达到39只时,这种分散策略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会变得非常明显,甚至可能走向反面。
其一,收益的“稀释效应”难以忽视。 假设一个投资组合的总资金是有限的,分散到39只股票上,每只股票所能获得的资金量必然较少,如果其中某几只股票表现优异,大涨甚至翻倍,但由于其在总资产中占比极低,其对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贡献将被大大稀释,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组合的整体收益率远不如那些集中持有少数优质股票的投资者,这就好比在一片森林里撒网,网眼太多太密,真正能捕获到大鱼的概率反而降低了。
其二,管理的“复杂度”与“无力感”剧增。 管理39只股票,意味着投资者需要同时跟踪和研究39家公司的基本面、行业动态、财务状况、经营策略等,这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人的精力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做到对39家公司都了如指掌,很多时候,投资者可能只是因为某个“消息”或“热点”就买入一只股票,对其缺乏深入的了解,当市场出现波动或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投资者往往难以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是该加仓、减仓还是持有?这种“管不过来”的状态,很容易导致投资决策的迟滞甚至失误,最终可能因为“眼花缭乱”而“躺平”,任由组合自生自灭。
其三,风险分散的“伪命题”与“同质化风险”。 虽然39只股票在数量上看起来很多,但如果这些股票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或者具有相似的商业模式、风险敞口,那么这种分散是“伪分散”,一旦这些共同的风险因素爆发(如行业政策突变、经济周期下行等),整个投资组合仍可能面临系统性风险,如果39只股票中有20只是银行股,那么当银行业遭遇困境时,组合的净值将大幅下跌,分散投资的“保护伞”便不复存在。
究竟多少只股票才算合适?这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它取决于投资者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知识储备、研究能力和可用时间,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持有的股票数量不宜过多,通常认为5到15只之间可能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在这个数量内,投资者可以对每只股票进行深入研究,清晰地了解其投资逻辑和风险收益特征,同时也能有效控制组合的管理难度,避免因过度分散而导致的收益稀释。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持有39只股票”,对于一些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或者采用指数化投资、量化策略的投资者,持有大量股票可能是其策略的内在要求,某些指数基金会复制整个市场的指数成分股,自然需要持有数百甚至上千只股票,但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追求“少而精”的投资标的,深度研究,长期跟踪,或许比盲目追求“数量”更能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持有39只股票”本身并非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投资者是否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以及是否具备管理如此庞大组合的能力,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过度分散的“甜蜜”外表下,可能隐藏着收益被稀释、管理失控、风险未真正分散的“陷阱”,回归投资的本质,聚焦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优质资产,或许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投资的真谛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篮子”,而在于你选择的每个“篮子”里是否真的有“鸡蛋”,以及这些“鸡蛋”是否足够优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