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投资的世界里,“收益”无疑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高收益往往伴随着投资者的欢呼与追捧,一个成熟理性的投资者深知,脱离风险谈收益是片面且危险的,这就引出了基金投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风险调整后收益,它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衡量一只基金的真实投资价值,而非仅仅被其表面的数字所迷惑。
为何风险调整后收益如此重要?
风险调整后收益是指将基金承受的风险因素纳入考量后,计算出的单位风险所能获得的回报,它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了获取一定的收益,我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 高收益≠好基金:两只基金都获得了10%的年化收益,A基金是在承担较低波动的情况下获得的,而B基金则经历了市场大幅波动,净值一度回撤20%,显然,A基金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更优,其基金经理获取收益的能力更为稳健和可持续。
- 风险是收益的孪生兄弟:投资中,风险与收益通常相伴相生,追求高收益往往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个股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调整后收益正是将这两者进行权衡,让我们看到“性价比”。
- 避免“踩坑”:一些基金可能在牛市中表现出色,但一旦市场转熊,净值大幅回撤,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这类基金的高收益往往是承担了过高风险的结果,其风险调整后收益未必理想,关注风险调整后收益,有助于筛选出那些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表现相对稳健的基金。
如何衡量风险调整后收益?
衡量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最常用和经典的有以下几种:
-
夏普比率(Sharpe Ratio):
- 公式:(基金年化收益率 - 无风险收益率)/ 基金年化波动率
- 解读:衡量每承担一单位总风险,所能获得的超额收益,夏普比率越高,说明基金在承担相同单位风险时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多,或者获得相同超额收益所承担的风险越小,通常认为,夏普比率大于1的基金表现良好,大于2则非常优秀。
-
索提诺比率(Sortino Ratio):
- 公式:(基金年化收益率 - 无风险收益率)/ 下行标准差
- 解读:与夏普比率类似,但它只考虑下行风险(即可能产生亏损的波动),而忽略了对投资者有利的上行波动,对于更关注亏损风险的投资者而言,索提诺比率是比夏普比率更贴心的指标,索提诺比率越高,说明基金控制下行风险的能力越强。
-
特雷诺比率(Treynor Ratio):
- 公式:(基金年化收益率 - 无风险收益率)/ 基金的贝塔系数(β)
- 解读:衡量每承担一单位系统性市场风险(β风险),所能获得的超额收益,它适用于衡量充分分散投资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特雷诺比率越高,说明基金承担单位系统性风险的能力越强。
-
卡玛比率(Calmar Ratio):
- 公式:基金年化收益率 / 最大回撤
- 解读:衡量基金相对于其最大回撤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回撤反映了基金在特定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卡玛比率越高,说明基金在控制最大回撤方面的表现越好,即用较小的回撤代价换取了较高的收益。
如何运用风险调整后收益进行基金选择?
- 横向比较:在同类基金中进行比较, comparing股票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不同资产类别的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差异巨大,直接比较意义不大。
- 纵向比较:观察一只基金在不同时期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表现,了解其业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 结合投资目标与风险偏好:风险调整后收益并非越高越好,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夏普比率、索提诺比率或卡玛比率较高,且波动率、最大回撤较小的基金,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以在追求更高特雷诺比率等指标的同时,适度关注其风险水平。
- 关注长期表现:短期内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可能受到市场风格等因素的干扰,长期(如3年、5年)的表现更能反映基金经理的真实能力和策略的稳健性。
基金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单纯追逐短期高收益,如同在黑夜中裸奔,极易陷入风险的泥潭。风险调整后收益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理性和全面的视角,它教会我们不仅要看基金“赚了多少钱”,更要看“为了这些钱承担了多大的风险”,以及“承担这些风险是否值得”。
在构建基金投资组合时,将风险调整后收益作为核心考量指标之一,能够帮助我们筛选出那些真正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可持续回报的优质基金,从而在投资的征途上行稳致远,最终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在收益与风险之间找到那最优的平衡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