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浪潮”渐成现实,养老已从个人家庭的“私事”变为社会发展的“公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9.8%,预计2035年将突破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巨大压力——基本养老保险“保基本”的特性难以覆盖品质养老需求,个人储蓄养老又面临通胀侵蚀与投资能力不足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基金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工具,正日益成为满足居民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的核心力量,为“老有所养”向“老有善养”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养老金融需求升级:从“生存型”到“品质型”的跨越
传统养老观念中,“养儿防老”“储蓄养老”是主流选择,但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生活成本上升及健康意识提升,当代养老需求已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资金规模需求刚性增长,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测算,居民退休后年均支出约为退休前的70%-80%,若考虑医疗、护理、文旅等品质化开支,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占退休前收入比例)需达到70%以上才能维持生活水平,而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约45%,存在明显缺口,居民需通过市场化投资补足“资金鸿沟”。
二是风险收益结构需求多元化,不同年龄、职业、风险偏好的群体,养老资金配置逻辑迥异:青年群体追求长期增值,可承受较高波动;中年群体需平衡收益与稳健,逐步增加防御性资产;老年群体则侧重保值与现金流,厌恶本金损失,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需求,呼唤灵活适配的金融工具。
三是长期管理与专业服务需求凸显,养老资金是典型的“长期资金”,需穿越经济周期、对抗通胀侵蚀,同时涉及税务规划、资产传承、健康管理等多维度服务,普通居民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与时间精力,亟需机构提供“一站式”养老解决方案。
基金的核心价值:为养老金融需求“精准赋能”
基金凭借“专业管理、多元配置、长期投资”的优势,恰好契合养老金融的“长期性、稳健性、增值性”要求,成为养老资金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
其一,提供多元化养老投资选择,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公募基金产品谱系完善,从权益类(如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到固收类(如债券型、FOF基金),再到另类投资(如REITs、商品基金),可构建“金字塔型”配置方案:青年时期可配置偏股型基金,博取长期资本增值;中年时期通过“固收+”或FOF基金平衡风险收益;老年时期侧重目标日期基金(Target-Date Fund,TDF)或目标风险基金(Target-Risk Fund,TRF),自动调整资产比例,实现“退休即平稳过渡”,目标日期基金以退休年份为锚,随时间推移逐步降低权益仓位,如“2040养老目标基金”适合2040年左右退休的群体,自动适配年龄变化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二,发挥专业投研优势,提升长期收益韧性,相比个人投资,基金机构拥有专业的投研团队、完善的数据库和严格的风控体系,能够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非系统性风险,通过长期视角把握经济趋势,数据显示,长期持有偏股型基金的历史收益显著跑赢通胀与储蓄利率:2004年至2023年,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达13.6%,远同期上证指数(6.9%)和活期存款利率(0.38%),为养老资金积累提供了“复利引擎”。
其三,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缓解国家养老压力,我国养老体系“三支柱”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过高,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有限,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尚处发展初期,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后,公募基金成为核心投资载体之一,目前已成立数百只养老目标基金,吸引超千万户开户,通过税收优惠(每年最高1.2万元税前扣除)与基金的专业管理,第三支柱正逐步形成“国家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与+市场专业运作”的良性循环,既减轻财政负担,又赋予居民养老自主权。
现实挑战与破局之路:让基金真正成为“养老靠山”
尽管基金在养老金融中作用凸显,但当前仍面临居民认知不足、产品同质化、短期投资行为等挑战,部分投资者将养老基金视为“短期理财”,频繁申赎导致收益受损;部分产品设计未能充分对接养老场景,如流动性管理与医疗、护理等服务脱节。
破解这些难题,需多方协同发力:监管层面需完善养老金税收优惠、账户管理等政策,引导长期投资理念;基金公司应深耕养老需求,开发更多“养老+服务”创新产品(如挂钩健康管理、社区养老的基金),并加强投资者教育,普及“长期持有、定投复利”的养老投资逻辑;社会层面需提升居民养老规划意识,推动基金进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默认选项,让“基金养老”成为全民共识。
养老金融的核心是“为未来储蓄安心”,而基金正是将“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安心”的专业桥梁,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与居民养老意识的觉醒,基金将在“老有所养”的民生工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唯有让更多养老资金通过基金实现专业增值,才能让每个人在银发岁月中拥有从容与尊严,共同应对老龄化时代的挑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