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创投领域的重要媒体与服务平台,36氪集团(股票代码:36氪/KRKR)自上市以来便备受市场关注,其股票表现不仅反映了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也折射出创投行业、新经济赛道以及资本市场的情绪变化,本文将从公司业务基本面、市场表现、机遇与挑战等角度,对36氪集团股票展开分析。
业务布局:从媒体矩阵到产业服务的“生态闭环”
36氪集团以“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为使命,经过多年发展,已构建起以“媒体+数据+企业服务”为核心的业务生态:
- :作为集团起家业务,36氪媒体持续输出创投资讯、行业深度报道和新经济趋势解读,积累了大量创业者、投资者和企业用户,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流量入口。
- 企业服务:包括氪空间(联合办公)、鲸准(数据与金融科技服务)等,通过提供办公空间、融资对接、数据分析等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氪空间曾是国内联合办公领域的头部玩家,鲸准则致力于解决创投信息不对称问题。
- 创新业务:近年来,36氪还积极布局产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通过内容赋能、资源整合切入高增长赛道,试图打开新的增长曲线。
服务+交易”的模式,理论上形成了用户流、数据流与商业流的闭环,但同时也对公司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股票表现:高波动背后的市场逻辑
36氪集团于202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22年港交所双重主要上市,成为“创投第一股”,其股票上市后并未持续走高,反而经历了多次大幅波动:
- 上市初期(2020-2021年):受益于全球新经济热潮和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追捧,股价一度突破30美元,市值超30亿美元,市场看好其媒体影响力及企业服务的想象空间。
- 调整期(2022-2023年):受中概股退市风险、美联储加息、创投行业降温等因素影响,股价大幅下挫,最低跌至不足2美元,市值缩水超90%,这一阶段,市场对其盈利能力、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质疑,尤其联合办公行业在疫情后面临需求收缩、竞争加剧的困境。
- 2024年以来:随着中概股政策风险缓解、AI等新技术浪潮兴起,36氪股价有所反弹,但整体仍处于低位,市场对其在AI内容生成、产业数字化等新方向的探索保持观望态度。
从估值角度看,36氪当前市盈率(TTM)仍为负,反映市场对其短期盈利能力信心不足,更关注其长期战略落地与市场份额提升。
机遇:新经济浪潮下的“内容+科技”协同
尽管面临挑战,36氪集团仍具备多重潜在机遇:
- 创投行业复苏的“晴雨表”: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深化、科创板及北交所扩容,创投活动有望回暖,作为创投信息枢纽的36氪将直接受益,其媒体流量、企业服务需求可能随之提升。
- 产业的融合:公司正尝试将AIGC技术应用于内容生产、数据分析等环节,提升效率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通过AI生成行业报告、智能匹配投融资需求,或能强化其数据服务壁垒。
- 产业数字化服务的渗透: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36氪若能依托内容生态,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营销、咨询、资源对接服务,有望在产业互联网赛道占据一席之地。
- 政策红利与行业地位:作为国内领先的创投服务平台,36氪在政策支持新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品牌认知度,若能优化业务结构,或能实现“轻资产”转型。
挑战:盈利模式与行业竞争的双重考验
36氪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仍需突破多重瓶颈:
- 盈利压力持续:媒体业务依赖广告,易受经济周期影响;企业服务中的联合办公业务受地产市场拖累,短期盈利困难;数据服务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公司至今未实现持续盈利,现金流压力较大。
- 行业竞争白热化领域,36氪面临虎嗅、投中网等同行竞争;在企业服务领域,则需与36氪、IT桔子等垂直平台争夺市场份额,同时还要应对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跨界挤压。
- 业务协同效率待提升:三大业务板块(媒体、企业服务、创新业务)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尚未完全显现,若无法形成“内容引流-服务变现-数据反哺”的良性循环,可能导致资源分散、效率低下。
- 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风险、中概股监管政策等外部因素,仍可能对其股价和业务拓展造成扰动。
长期价值与短期波动的平衡
36氪集团股票的走势,本质上是市场对其“创投服务商”定位的重新定价,短期来看,公司仍需面对盈利模式验证、行业竞争加剧等现实问题,股价或延续震荡;但长期而言,若能在AI赋能、产业数字化等领域找到突破口,实现从“流量平台”向“价值服务平台”的转型,其估值逻辑有望重塑。
对于投资者而言,36氪集团股票属于高风险高标的,需结合创投行业周期、公司战略落地进展以及宏观环境综合判断,在“新质生产力”崛起的背景下,作为连接创新与资本的桥梁,36氪的故事能否续写,仍需时间检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